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形成凝神聚力的振兴舆论场
东泊
//www.workercn.cn2016-09-27来源:辽宁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当前,关于东北的舆论很多、声音很杂,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一种“舆论场”。舆论反映人心,关乎士气,直接影响振兴发展的客观进程和效果。鉴于此,在东北振兴过程中,特别有必要注意引导形成富有活力的振兴舆论场,进一步使有助于凝神聚力的共识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认识,从而为振兴清除心态障碍,注入强大自信和持久动力。

  在东北振兴的关键时期,要上下一心共渡难关、开拓进取,关键是要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振兴发展的热情和潜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其支持并释放其正能量。社会舆论反映人心向背,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心态和行动。舆论与振兴同向,就会增强改革发展的定力与耐力,反之则会削弱。应该看到,东北振兴是一个深化改革的过程,是对现有体制机制和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越是深刻变动,越需要最大限度地凝聚最大多数人的共识,唯此才能尽可能减轻前进阻力。而越是深刻变动,也就越不容易达成共识。因此,在这样的关键时期,舆论准备越需充分,舆论引导越需主动。

  事业都是人干出来的。提振东北经济,首先要提振人的精气神,气可鼓而不可泄。然而,当前舆论场所表现的态势却值得注意:无论在一些经济类专业刊物,还是在互联网上,只要谈起“东北问题”,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消极论调,听到更多的是唱衰声音。诚然,指出问题比掩盖问题要好,问题越尖锐往往越触及本质要害,但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只揭露问题而不谋求解决问题之道,以为批得越狠见解越独到,这就违背了问题导向精神,容易对东北振兴产生反向拉拽的阻力。实际上,党中央提倡问题导向,要求的是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不以解决问题为归宿的揭伤疤、撕伤口,不能通过建构方案得以解决的所谓“尖锐问题”,严格说来都属于伪问题。东北振兴要坚持问题导向,在舆论上就要特别警惕陷入“问题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从历史经验可知,经济社会的振兴首先是一个心理提振的过程。换句话说,在振兴问题上,信心比投资还重要。笔者近日查阅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撰写的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6》,发现其中有一组关键数字,虽较少为人们所谈论,但很说明问题。以辽宁(报告提供的最新数据为2014年数据)为例,地区HDI指数(人类发展指数)为0.798,根据最新划分标准,指数介于0.700-0.799之间为高人类发展水平。人类发展指数是从收入、教育、健康三个维度对人类发展情况进行衡量,我们对此做一个简单概括,收入代表物质基础维度,教育代表心灵维度,健康代表身体维度,那么这三个维度的数据就很能表征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与质量、基础与取向。因此,我们应善于捕捉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信号,努力形成理性全面客观的舆论环境。

  东北振兴的意义,绝不止于经济层面,更涉及国家战略,涉及民心。自发的社会舆论就好比市场,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需要正确的引导。在这方面,媒体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专家学者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为此,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在推动形成凝神聚力的振兴舆论场上下功夫,主动引导,善于引导,本着实事求是精神强化正面、抑制负面,减少非理性和情绪化舆论,增强析理能力,提高说理水平。当然,舆论归根到底是振兴客观效果的晴雨表,振兴效果好,舆论支持声音自然就强、力度就大。因此,除了符合舆论宣传规律的引导和管控,最根本的还是靠实干,用干的实效来推动形成凝神聚力的振兴舆论场。

  振兴如船,舆论如风。无风鼓动或逆风而行,船将缓或退; 风正扬帆,船才冲破阻力一往无前。积极营造凝神聚力的舆论场,让广大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东北振兴就没有干不成的道理。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