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思想引领与精神契合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王青峰
//www.workercn.cn2015-11-03来源:山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文艺作品的思想引领,使人们在向真、向善、向美、向新的维度上形成崇高的理想与追求。

  文艺作品要做到思想引领,就要充分契合民族精神、充分契合时代精神、充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向上向善与深度创新之所以成为精神契合的核心意蕴,是因为精神契合在本质上就是要通过作品传递正能量,做到精神上能感染人、价值上能吸引人,艺术上能打动人。

  人民的生活实践与审美认同是激励文艺创作的不竭动力,表现与反映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的鲜活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时代主题与伟大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对于促进当前的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唯有如此,文艺才能“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只有好的作品才能发挥积极的思想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这就要求文艺作品突出思想的引领。正是这种引领,才使人们在向真、向善、向美、向新的维度上形成崇高的理想与追求。

  一部好的文艺作品所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价值引领。从孔子订《春秋》、正《五经》,再到《诗》三百、《离骚》,其中的每一部作品都体现了思想引领对社会前进的重要性。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代表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文艺对话录》等,其实就是当时社会思想引领的历史实存。其基本精义本质上与我国古代的《四书》《五经》等所表达的精神要义不约而同。

  这说明,要想创作一部好的作品,就必须使之能发挥思想引领的社会作用。做不到这一点,纵然有华丽的辞采、纯青的技巧、精妙的神思也都是枉然,因为思想引领所反映的,是时代与社会前进的方向,标志着人与社会走出思想迷惘而进入光明之境。这一点,大凡在国家与社会遭遇重大灾难与变革之时,表现得尤为鲜明。所以,每每在这些关键时刻,便常常会有伟大之作问世,并从思想混沌中引领人们拨云见日、奋发向前。小说《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一部能够实现价值引领的作品,所以才会引发广泛的社会效应,形成和引领社会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并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考验而葆有烛照心灵的思想光耀与艺术魅力。

  实现积极的思想引领必先做到充分的精神契合

  文艺作品要做到思想引领,就要做到充分的精神契合。即既要充分契合民族精神的思想精髓,又要充分契合时代精神的现实要求,还要充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品质,从而在深层次上与全民族的民众共同价值认同与精神追求相一致。

  充分契合于民族精神。充分契合于民族精神是一切优秀文艺作品的必备条件与基本素质。正因为此,每一个民族都无不把本民族的优秀成果及其创作者标举为其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象征与标识。远至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法国的雨果、巴尔扎克,英国的莎士比亚,俄国的托尔斯泰与普希金,近至现代的鲁迅、茅盾等等。他们的作品不仅是其所属民族与时代前进的火炬与号角,而且也正成为其所属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思想藩靠。

  充分契合于时代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所以,要做到契合时代精神,就要反映与揭橥出该时代的主流价值认同与时代的主旋律。“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说的也是符合时代节拍、反映时代现实、契合时代精神给文艺创作带来的重大契机。

  充分契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反映出主旋律的精神精髓,又是对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高度概括与精神诉求。文艺作品通过想象丰富的审美活动把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有历史理性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硬实力、硬作用发挥出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鲜活形象、生动手法、感人故事弘扬主旋律。”法国美学家米盖尔·杜夫海纳也指出:“美的对象比其他任何对象都更直接地把握我们,感动我们,因为它既是感性的,又是有意味的。”这样,才能形成扎根在人心中的精神力量,而这也正是文艺的伟力所在。

  精神契合的核心意蕴是向上向善与深度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在人们价值追求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的今天,只有通过向上向善与深度创新,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文艺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否则,就容易因偏重于追求经济效益而主动放弃引领风尚的责任和担当,导致文艺的思想引领功能日趋弱化。

  向上向善与深度创新之所以成为精神契合的核心意蕴,是因为精神契合在本质上就是要通过作品中对审美的意识形态的主观选择、价值评判、风格特色来传递正能量,做到精神上能感染人、价值上能吸引人,艺术上能打动人。其中,思想上的向上向善与内容上的深度创新是吸引受众、打动受众、赢得受众的核心竞争力。如果缺乏思想上的向上向善,缺乏内容上的创新优势与鲜活亮点,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也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内涵,变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所以,无论采取何种文艺样式,也不管是历史史实或经典题材的再创造,还是现实题材的纯创新,都必须将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元素、价值选择中向上向善的精神因子通过深度的创新创造性地揉入创意与作品,从而做到历史文化精华与时代精神内涵的深度创新与有机统一。

  契合了时代精神,就意味着找准了向上向善与深度创新的大方向,意味着抓住了当代实践检验的密钥,更易于沉降为历史的经典。所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无疑是精神契合的主线。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积极借鉴延安时期文艺经典中精神契合的历史经验,譬如《八路军》《太行山上》《黄河在咆哮》等所反映的内容正是由于契合了爱国主义、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故而更加富于文艺的内在美与震撼力。

  生活与人民永远都是美善之基与创新之源

  只有真正把生活与人民永远作为美善之基与创新之源的作品,才能实现思想引领与精神契合,才能既经得起当代人的实践检验,又承受得住后代人的历史考量,从而使创作成为永恒的经典。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可见,人民的生活实践与审美认同是激励文艺创作的不竭动力,表现与反映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中的鲜活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时代主题与伟大使命。抓住了其中包蕴的文艺母题,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取并展现永远鲜活的时代主旋律,就能秉笔直书伟大时代的巨大变迁,为人民群众提供文艺珍馐与精神琼浆。这样才能“发时代之先声,以文艺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所以,深入生活与人民永远都是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

  从本质上讲,把生活与人民作为文艺创作的美善之基与创新之源,就可以牢牢抓住文艺与生活的辩证实质。在这一点上,其与“三贴近”的精神精髓也是相一致的。从历史经验来考量,中国古代无数的经典之作正是由于抓住了生活与人民这一美善之基与创新之源,按照普通人心中真善美的标准与视角折射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时代体验,才使其在历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之后仍然历久弥新,从而既在思想上做到了思想引领与精神契合,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兼顾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从而使创作成为思想引领与精神契合的永恒经典。(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