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在“年味儿”中增进文化认同
钟焦平
//www.workercn.cn2016-02-04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春节临近,很多人感叹“年味儿淡了”,年轻人对过年“没啥感觉”,与此反差鲜明的是圣诞节等洋节这些年来广受追捧,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东西方文化当然要正常交流,既然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体验过春节的感觉,对过洋节咱也没必要简单反对。但是,如果一边热衷过洋节,一边却对自己的传统节日冷淡了,或者是洋节过得轰轰烈烈,自己的节日却过得很乏味,那就有点令人费解了。

  当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成了当下中国年轻人维系精神和情感的载体,过得一个比一个热闹,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却越过越简单甚至空壳化,说这是一种近在眼前的文化危机,恐怕一点也不为过。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的载体,特别是像春节这样仍然活着的文化传统,更是中国人建立文化认同感的重要节点,是我们民族精神成长史上永远不可或缺的鲜活营养和人文读本。从这个角度说,如何让年轻一代在春节等传统节日中找到更加丰富的生活和文化体验,如何在传统节日和年轻一代的生活需求之间建立精神联系,不仅仅是春节怎么过的问题,实质上是关乎文化自信、文化认同和民族情感的大事。

  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春节虽然是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的重要节日,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巨大社会变迁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改变成为一种必然,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像春节这样重要的传统节日过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缺少仪式化、庄严感,消费性的元素越来越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正在式微。毫无疑问,要想让年轻一代在春节这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里找到文化归属感,既需要传统文化常识的普及,也需要切实有效的教育引导。

  青少年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历史重任。因此,无论学校,还是社会和家庭,都有责任引导青少年自觉担当这一历史责任。这些年,每逢万圣节、圣诞节等洋节,我们的一些学校特别是幼儿园非常热衷搞主题活动,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个个西方的“美丽传说”,这便是文化的濡染。但我们的传统节日似乎少了些教育载体,活不起来。春节是传统文化含量最为丰富的节日,春节期间正值寒假,这为大中小学生参与和体验春节的文化氛围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们认真了解春节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信息,特别是了解当地春节的习俗,体验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国式人情物理;鼓励学生春节期间积极参与到家庭、社区、乡村的活动中去,到社会的大课堂里去。

  历史地看,青少年对洋节的追捧显然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文化现象,中国的传统节日必将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青少年心中实现文化回归。但前提是,只有让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内化于心,青少年才不至于在洋节的热闹中迷失。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