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创新方志社会价值 与时俱进服务人民
冯志农
//www.workercn.cn2016-08-01来源:福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各级地方志机构十分重要的任务。

  地方志事业是构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连绵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传承发展的重要标志。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从全国来看,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民国时期,共有8000多种、10余万卷旧方志,约占现存全部古籍的十分之一。从我省来看,自1980年在全国率先倡修社会主义新方志以来,经过30多年努力,已出版213部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和数千部特色志、乡镇(村)志、年鉴、地情书,加上现存287种历代旧志和6.5亿字的地方志数字化资源,构成不断丰富的地方志成果群。地方志属于历史范畴,以“横排门类,纵述史实,述而不论”等本质特征和特定体例规范,成为从断面、横切面客观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与现状的“信史”。方志学是打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一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一,地方志忠实记录时代发展轨迹,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地方志为延续地方文脉提供完备的记忆载体,为宣传推介文明文化充当窗口和媒介,在凝聚人心、提升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其二,地方志全面系统反映地情现状,是资政之典、教化之书。地方志记载的山川名胜、资源物产、科技文化、历史人物等,为当地群众所熟知,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有利于增强爱国爱乡的观念,有利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三,稳步推进地方志事业发展,是加快构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地方志属于相对冷门学科,但它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添砖加瓦、推波助澜。新中国成立后,新方志编修工作大致经历初创、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四个阶段。去年全国和我省“十三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相继出台,标志着地方志事业进入依法治志、科学发展的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地方志事业稳步推进,成绩显著,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志工作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传承优秀文化,创新社会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我省地方志事业应立足传统、创新发展、永葆活力。

  一要坚持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在体现继承性中创新发展。要创新理念,凝聚创新发展共识,坚持科学发展、依法发展,实行“开门修志”“众手成志”,坚持信息引领、开放共享,把地方志事业融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发展、拓局面。要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各地“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和“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机制,健全购买服务、专家修志等编修体制,以及资料收集存储、成果展示宣传运用和工作评估激励、督查通报等机制。要创新制度,健全完善地情资料收(征)集及管理制度、修志编鉴业务制度和主编(总纂)责任制,保证志鉴编纂各环节均有章可循、有序推进。要创新服务,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中心,努力服务大局,适应社会需求、人民需要,修志、用志、传志、管志,发挥“存史、资政、教化”作用。要创新队伍建设,探索招聘、协作等用人制度和准入机制,尝试合作建立地方志学术研究和培训基地,建立全省和设区市地方志专家库和人才库,保障出精品、出人才。在创新发展的同时,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牢固树立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理念,通过全面系统、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坚决反对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二要坚持立足实际、兼收并蓄,在坚守民族性中开放发展。地方志滋生并植根于中华大地,是最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类型,具有显著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世致用功能。推动我省地方志事业发展,既要有历史眼光,立足福建实际,又要有全球视野,兼收并蓄。要学习借鉴一切适合地方志事业发展的理论观点、学术成果和发展方式,使地方志的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激发地方志创新发展活力。要服务福建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强与海外有关机构学术交流,探索依托海外闽侨文化中心、闽侨书屋、闽籍同乡会馆等场所设立“方志书屋”或“方志书柜”,推动福建地情文化进华人社区、社团、会馆。要开展“海丝”等文献史料的收集整理,为福建建设“海丝”核心区提供历史佐证和新鲜素材。要开展海峡两岸共享史料、共修史志、族谱对接、学术研讨等活动,促进闽台方志文化深度融合。

  地方志工作要体现时代性专业性,挖掘历史精华,与时俱进服务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地方志不仅要重“修”,更要重“用”。要充分发挥地方志时代性、专业性优势,既要善于运用经长期检验行之有效的做法,又要积极尝试运用现代化手段搞好利用工作,充分彰显地方志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走进方志、了解方志、喜爱方志。

  一要坚持服务人民,推动地方志成果进校园、机关、农村、企业、社区、军营等,注重对已出版地方志的二次开发,编写志书简本或干部读本,推动地情教育,保护和延续福建历史文脉。

  二要推动成果多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入挖掘我省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编纂茶、寿山石、妈祖文化等特色志、地情书和历史名镇名村志等,开展家谱、家训、家风、村规民约系列丛书的征集、编纂工作,提升用活方志资源的成效。

  三要拓展基础平台,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我省各级方志馆、地情网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汇聚全省方志资源,努力实现共建共享。

  四要注重服务大局,重视地方志资源的普查摸底、开发研究,主动为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提供有效服务,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用历史智慧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地方志工作者要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精神,营造优良学风

  我省方志工作必须大力弘扬“修志问道,直笔著史”的方志人精神,涵养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改进学风、改善心态、改革思路、改变形象。

  一要提升定力,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眼界要高、心胸要宽、器局要远,增强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修养,常怀敬畏之心、培育史家风范。

  二要提振精神,增强作为“中国梦”的参与者、记录者、宣传者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坦荡看待职业“冷”“热”,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问道精神不懈耕耘。

  三要提升学风,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

  四要提高能力,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升学习力、服务力、执行力、研究力,加强专业性,培养造就一批地情专家、史志专家,勇于担当修志问道历史使命,为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打造八闽学派作出应有贡献。(作者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