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从教学设计向教学实施转移
刘景忠//www.workercn.cn2013-11-05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在一所中职学校听课,授课教师是一位年轻的骨干教师,课的主要内容是“二极管”的识别与检测。参加听课的除专家组的专家之外,还有学校分管领导、系部负责人和一些其他学校的教学能手。

  评课时,大家充分肯定了这位教师的优点:教学设计非常用心,备课充分,思路清晰,教态亲切,专业知识熟练,教学态度认真。同时,大家也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建议:一类是技术方法层面的,比如课件的字体较小、颜色较淡,看不清楚;教学设计与教案、板书不一致;教案的格式不够规范等。另一类涉及到教学理念和教学实施问题,比如重难点不够突出;一些结论性内容都是教师主动给出的,没有让学生讨论感悟等。

  在笔者看来,这是当前职业学校中一堂比较典型的课:从教学常规看,这堂课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硬伤,教学环节完整,一切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正常推进。之所以说这是一堂比较典型的课,是因为任课教师所有的努力以及所有的不足,都带有普遍性。职业学校的公开课往往就是这样的,教师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向“规范”靠拢、向“标准化”靠拢,在这样的课堂上很难挑出大的毛病,但同时也几乎不可能感受到课堂的精彩,是一堂处处都有值得商榷“问题”的课。

  1.铃声落下,学生起立,师生相互问好后,教师立即开始讲课。铃声落下的几秒钟,教师“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起到让课堂安静下来、督促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作用。这时候,教师应该花几秒钟的时间观察全体学生,看看是否已经进入学习状态。有经验的教师在掌控课堂的艺术方面,往往都是体现在这些微小的细节中的。

  2.教师用一两分钟说明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素养3个方面。这个过程显然过于程式化了,作为听课人都感到没有时间消化、理解这些目标,作为学生恐怕就更是心不在焉了。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必要告诉学生吗?职业素养也好,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好,应该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培养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在想着如何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那么这个目标很难实现。

  3.教师进行复习旧课的提问。教师提了两个问题后,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着答案,这说明教师的提问不是随意的,是有针对性的。然而遗憾的是,教师没有注意学生的反应,而是自己给出了答案,并且板书了公式。复习旧课本身具有很多功能,比如通过复习导入新课、检查学生掌握情况,通过复习提问引导学生注意力集中等。但如果是程式化地复习旧课,那么复习旧课的所有功能也就无法实现了。

  复习旧课可以作为一个教学基本环节,但并非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提问等方式复习旧课,设计提问的重点不是让学生拿着教材回答那些教师讲过的知识,而是要通过提问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这样复习旧课才不会流于形式。更高的要求是,教师如果能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反复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公式、定义、概念、规则等,是不需要专门拿出时间用来复习旧课的。

  4.教师设计了两个“任务”要求学生完成。

  任务一是测量二极管。教师给了学生几分钟时间,时间一到教师叫停,接着开始进行讲评。讲评时,教师熟练地指出测量二极管出现的几种现象和原因,并提问了三名学生。对这一环节的安排,笔者认为,第一,学生在测量时,教师一直在观察学生测量的情况,测量结束后,教师应该就观察到的情况进行点评,比如有的学生为什么测量得既快又准,有的学生为什么没有测完。第二,为什么要先讲评再提问?如果先让不同情况的学生分别报告自己的检测数据,教师再予以点评效果会更好。

  任务二是二极管极性的判断。教师同样给了学生几分钟时间,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边巡视、边指导。对于这一时段的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遇到挑战和障碍,在这个时候教师最好做一个“旁观者”,不要急于把正确做法告诉学生,唯恐学生不会做或做错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慷慨地提供事实而吝啬地给予概括”,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师在提供事实方面常常比较吝啬,过程也显得匆忙,而在概括或提供结论方面,教师反倒过于慷慨了。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在非常顺利、不费劲地解决问题的同时,已经没有了“胜利”的喜悦。

  5.教师安排的“拓展部分”。教案上“拓展部分”这4个字让笔者眼睛为之一亮,期望学生积极思维、克服困难、攀越高峰的局面会在这一环节出现,然而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一部分教师共提出了3个问题,虽然说不清楚这3个问题算不算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但两个现象让笔者感到,这3个问题算不算“拓展”已经不重要了。第一个现象是,前两个问题教师没有让学生思考或讨论,而是直接讲述了答案。第二个现象是,第三个问题教师让学生在一个表上填数据,学生用了一分钟时间就把数据填写出来了,可见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根本就没有构成挑战。由此可以判定,所谓“拓展部分”是不成功的。

  短短的一堂课给了笔者很多思考。听课人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评价这堂课,有优点,有成绩,教师有课改的意识,几乎每个环节都体现了课改的理念;同时这堂课也有不足,有基本功的问题,有教学方法的问题,也有教学经验的问题。但是,如果回到“常识”层面来分析这堂课的得失,还需要看课堂是否有效、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成长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再优秀的教师也无法代替,因此看一名教师的教学是否优秀,绝不是看教师的“表演”是否成功,而要看学生是否动起来了、是否产生了积极性思维活动、是否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渴望。如果这些目标能够实现,那么即使教师的普通话不是那么标准、课件不是那么漂亮、课堂气氛不是那么热烈,也同样是一堂好课。

  随着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注重人的发展等先进理念已被多数教师所接受,并且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从笔者接触过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这些先进理念基本上还停留在教学设计中,一旦到了课堂实施层面,教师又立刻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和学科知识的“代言人”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我讲多少你就学多少”等多年的积习仍旧那样地根深蒂固。

  课程改革必须从教学设计向教学实施转移,否则课堂在失去吸引力的同时,也将失去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