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陈华兴
//www.workercn.cn2016-06-02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因此,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价值

  哲学社会科学以人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为研究对象和内容。因而它既是“属人的”又是“为人的”。

  从内涵上看,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类自身的存在状况,包括健康状况、文明状况、文化和技术水平、观念状态等都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类及其生存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人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源泉。从本质上看,人的活动以社会实践为本。而社会实践的能动性是人类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发展自为性内容的存在基础,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社会历史发展本质上又是“为人的”。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反映社会存在、维护或批判现实、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以及创新制度等功能。这些功能的价值指向正是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这意味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价值。反映社会存在的认识功能,使得人类真正成为自觉能动的活动主体;对现实维护或批判的功能,维护了那些与人类进步性质相统一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形态,反之则进行批判;调节和控制功能,使人类能稳定地把握控制自身活动按着合理的计划、科学的方式、正确的目标行进;创新功能,则使人类在新观念指导下改变社会现实,创造新的社会状态,促进人类进步,这种创新功能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未来状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广大劳动者、人民群众的学说。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鲍威尔、施蒂纳等人唯心的历史动力论和个人创造历史的错误观点中,揭示出人民主体的科学内涵及其实现途径,创立了人民主体观。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两条: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前者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后者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不断改革、不断完善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个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与根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线索和实践目的

  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人民主体观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基础和实践目的。

  毛泽东同志毕生致力于提高人民的主体地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工作路线,始终强调要密切联系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邓小平同志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和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之一。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强调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人民主体观同样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第一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美好愿景的形象描绘,无论从中国梦的主体、内涵还是实现道路来看,都离不开人民,都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总之,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根本价值取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工作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哲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客观分析了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同时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切实研究回答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时代课题。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发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积极为党和人民建言献策、述学立论。我们只有认真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进理论创新;才能真正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才能真正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提出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的观点、结论;才能真正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科学揭示我国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作者为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