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马敏 曾婕
//www.workercn.cn2016-06-06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我国思想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必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做好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马克思主义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科学理论。实践也反复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

  自觉担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使命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习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科学理论。即使在当今的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连西方学者也坦言,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中。实践也反复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带来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也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化历程。在漫长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产生了闪耀着时代光辉、植根于人民创造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近代以来发展历程赋予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因此,习总书记强调,“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问题上,我国思想界的主流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但也有一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研究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社会认识上,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修正论”“说教论”依然存在;在实际工作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甚至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觉。因此,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始终保持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按照习总书记指出的,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只有真正弄懂,才能真信,才能揭示规律、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才能有所作为,才能自觉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才能与时俱进。正像恩格斯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不是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如果脱离了具体实际,偏离了问题导向,我们的研究和教学就会失去创新的起点、动力的源泉,就会无视时代的声音和呼唤。我们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切实落实到研究我国发展和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实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落实到为改革发展述硕学、立高论、建箴言、献良策上来。

  构建和研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前提在于能不能坚持继承性和民族性。根本在于是否具有主体性、原创性、时代性。关键在于系统性、专业性。

  在继承创新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总书记科学总结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特点和规律,要求“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一论断,为我们构建当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研究和教学的方法论。

  构建和研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前提在于能不能坚持继承性和民族性。所谓继承性,就是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要向内看、向外看,也要向前看、向后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善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所谓民族性,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和独特优势进行挖掘阐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世界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着力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要树立哲学社会科学的批判精神,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当成“唯一准则”,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构建和研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根本在于是否具有主体性、原创性、时代性。亦步亦趋、鹦鹉学舌,永远不可能形成中国特色,更解决不了中国现实重大问题。“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这个“起点”就是问题导向,就是要善于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潮流中及时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建立在不断解决现实问题之上的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主张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同样体现着独特的原创性和鲜明的时代性,不仅凝结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贡献,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发展。当代中国伟大的社会变革,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哲学社会科学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新的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只有把握好这个着力点,才能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构建研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关键在于系统性、专业性。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存在着学科设置与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发展优势重点学科、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和冷门学科。加强高校教材体系建设,形成学科体系的强大支撑。重视在校文科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为哲学社会科学培育雄厚的后备人才队伍;针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窘境,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要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力量、协同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和优秀成果评价体系等系统工程建设,确保真正的优秀成果出得来、享得到、评得出、推得开。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在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由高等院校、社科院(所)、党校(行政学院)、军队院校、党委政府及其部门研究所(室)“五路大军”组成的哲学社会科学界,人数众多、学科齐全、智力荟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正“思想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被人们誉为推动时代发展的“意见领袖”和“思想先锋”。但在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依然存在的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和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闭门造车、坐而论道、剽窃篡改、捏造数据的恶劣学风,不仅严重影响着社科界的整体形象,甚至严重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应当珍视祖国和人民的尊重和信赖,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大力弘扬“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自觉维护“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一是要坚守政治底线,做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既要积极参与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又要自警自律、谨言慎行,始终坚守政治、宪法和法律的底线。

  二是要坚守道德底线,做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不仅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还要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影响人。

  三是要坚持深入一线,述学立言,建言献策,做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我们要以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团结动员全省广大社科工作者,围绕“十三五”时期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深入研究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湖北实践,力推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建设性的研究成果,促进湖北社科基金项目、“思想库”研究课题、基层社科研究资助项目的成果转化,继续开展“社科专家市县行”活动和相关论坛活动,以良好的学风、务实的作风察实情、谋实策,为湖北改革发展提供更多更好更可靠的智力支持。(作者分别系省社科联主席,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