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闭门读经难成“圣贤”
刘振
//www.workercn.cn2016-09-06来源:安徽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最近,一篇《读经少年圣贤梦碎》的深度报道经媒体大量转发,将一些十余年前离开体制内教育闭门读经的少年现状展现在公众面前。该报道追寻了多位读经少年的读经历程、心理困惑以及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追问这种“非体制教育的试验”究竟是培养了“圣贤”还是导致一些青少年“前路无着”。

  毫无疑问,“读经从娃娃抓起”“经典诵读进校园”等如火如荼的活动确实起到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作用。国学热持续多年,既缘于国人安身立命、修身养性之内在需求,也缘于大国崛起的文化自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当然有益于人的全面成长,诚如有些家长朴素的想法:“读经教孩子怎么做人”“读经的孩子悟性好”。但凡事不能走极端,据报道,有的封闭式读经学堂将四书五经推向“唯我独尊”的地步,有的学堂建在深山中,无电无网,学生每天只背“圣贤书”,不允许看其它书籍,理由是要培养“清静心”;有的学生背了十年经书却对其它学科一无所知,最后不得不艰难地回归体制内教育;最早一批被“圣贤教育”吸引的家长如今已从狂热的支持者变成坚定的反对者,因为他们的孩子不但没有成为“圣贤”,有的连社会认知都成问题,等等。

  原本应给人以智慧启迪和精神定力的读经为何在某种程度上走向了它的反面?知识的狭窄化是重要原因。现代社会学科林立,尤其科学迅猛发展,知识量与古代社会不可同日而语,这是“进步”的必然规律。而有些读经学堂视现代知识为“业障”,虽宣称要教出孔孟一样的思想家、有思想的企业家、有格局的政治家,却不教真正的政治和商业知识,以“天不变地不变道亦不变”为由,教的全是所谓的“道”。无视社会发展进步,将古代典籍视为唯一的知识,闭目塞听、排斥其它、不容置疑,读经之路只能越走越窄,读经少年的知识结构缺陷也显而易见。

  与现实隔绝,为读经而读经,恰与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宗旨相违背。儒释道也好,诸子百家也好,著书立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最终是为了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然而,有些读经学堂自我封闭,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能走出书斋接触真实世界,无法用心观察体悟世道人心,只知义理,没有实践,谈何“经世致用”,谈何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所谓培养圣贤、大才只能是自欺欺人,成为某些学堂招生谋利的噱头。

  另一方面,有的读经学堂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也与现代教育背道而驰。有的学堂老师要求学生“销落妄想”,以“禅定”状态背经,不认字、不释义地背诵就是全部课程;不允许质疑,没有相互探讨,只要求静下心来,“志道乐学,再无他途”。这种教育方式不但与尊重个性、允许质疑、鼓励创新的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也没有真正传承古代学院教育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做法。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之路被简化为死记硬背,学生空有满腹诗书却疑不能释、惑不能解,充其量是书蠹而非明心见性之人。

  闭门读经多年,最后“不知意义何在,不知前途何在”,是一些读经少年的现实困境。读经界一位人士也感到,期望读经少年“为往圣继绝学”似乎落了空,因为有的孩子 “再也不想接触跟国学有关的东西”。国学热是好事,但凡事热过了头,就可能走向歧途。身处现代社会,纵然深知体制内教育的弊病,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将读经视为万能灵药。读经少年的命运让人反思:只读圣贤书,难以成“圣贤”;圣贤书要读,其它书籍更不可偏废。读点科学书,培养科学精神,这是四书五经无法给予的;读点现代政治、经济类书籍,了解现实才能谈得上“经世致用”;艺术审美层面上,传统文化中的资源颇为丰富,但也不妨从现代艺术中体悟人的自由与解放;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文化之根固然不能丢,融合与创新才是主流。再者,国学虽营养丰富,也不能将之“鸡汤”化,与其一心追求“成王成圣”,不如踏踏实实做个现代社会的好公民。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