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军事国际-正文
我军作风建设的历史镜鉴
秦克丽//www.workercn.cn2014-05-03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作风优良是我军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自从创立之日起,我军就在同各种错误思想和不良作风进行斗争。回顾和总结我军作风建设的历史进程,对当前深化军队作风建设具有许多有益的现实启示。

  把思想作风建设作为军队作风建设的首要任务。思想是根本,作风是表现,只有解决思想问题,才能解决作风问题。早在红军初创时期,红军党内、军内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古田会议决议》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强思想作风建设的问题,解决了红军建设的根本性问题。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从解决思想问题着手,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使全党全军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解放战争时期的新式整军运动,采取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部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整军,提高了官兵的思想觉悟与战斗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多次整党和学习教育活动,重点是整顿思想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当前,部队在思想作风方面还存在着宗旨意识不强、艰苦奋斗意识弱化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深化作风建设中认真加以解决。

  把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作为军队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相信官兵、依靠官兵,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是新型人民军队的政治基础,是坚持我军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毛泽东在三湾改编中,提出在部队中实行民主制度,官长不准打士兵,废除烦琐的礼节,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官兵待遇平等。1929年12月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再次强调,官兵之间只有职务的区别,没有阶级的分别。1942年的全军整风运动,纠正了军阀主义倾向,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尊干爱兵运动,使部队的民主生活有了很大的发展。1947年的新式整军运动,使军队内部的民主制度更加完备。几十年来军队建设的实践证明,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军队就增加了绝大的战斗力”。为此,深化作风建设就要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在军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把制度建设作为军队作风建设的根本保证。作风既是思想活动,也是行为实践,仅在道德层面来约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好的作风需要引导,需要养成,更需要制度规范。井冈山斗争时期,为了处理好军队与群众的关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颁发的《红军士兵会章程》中,明确规定了“三条纪律”和“八项注意”。此后,我军又制定了一系列加强作风建设的法规制度,这些制度规定都是军队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军队建设的规律性和内在要求。实践证明,这些制度对于弘扬优良作风、抵制歪风邪气是行之有效的。目前,深化军队作风建设,就是要把中央政治局的“八项规定”和中央军委的“十项规定”的精神落实到制度建设中,通过建立健全用制度管事、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工作机制,增强约束力,促进良好作风的养成。

  把领导干部转变作风作为军队作风建设的关键环节。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抓作风建设,领导带头是关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党和红军的领导干部到普通士兵,同吃红米饭,同喝南瓜汤。抗日战争时期,为克服经济困难,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朱德亲自种菜,周恩来带头纺线。长征途中,全党全军上下同甘共苦,共渡难关。正是在革命领袖们的率先垂范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蔚然成风。毛泽东在1938年曾作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的重要论断。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整风主要整高级干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强调“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当前,深化作风建设,必须始终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进而促进军队作风建设的根本转变。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