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经典文献-正文
2017年学者案头书
//www.workercn.cn2017-12-25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后发国家有换道超车的机会

卢周来

  读完《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中信出版社)一书,充斥我脑海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感想,就是当年大儒梁漱溟老人世纪之问:这个世界会好吗?不过,与梁先生从人生与历史际遇生发出的感慨不同的是,今天我们对未来世界充满疑惑,是由一场信息与智能技术引发的革命所引发。

  在我看来,由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所著的此书,与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凯文·凯利《失控》一样,有着非同凡响的洞察力与想象力,因此值得所有关心国家与人类未来的人好好读一读。

  已有国内很多学者指出,从关注国家未来的角度,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暗示中国这样后发国家具有换道超车的机会。我们在由蒸汽机引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无知,在由电气化引发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伍,终于在由计算机革命引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赶上后半场,但总体上仍然是跟跑者角色。现在,由人工智能、物联网、3D(三维)打印、量子技术等引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且由于中国在信息与智能技术的泛在与共享性至少不再落后于任何大国。因此,只要战略得当,中国有可能实现换道超车,实现由跟跑者向并行者甚至领跑者角色的转换。这对于一个欲求实现民族复兴的大国来说,本著作的确提供了一个大利好。

  但是,如果仅由此来理解本书的价值,则太过于狭隘。本书所关注的重点,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有可能已远远超出人类已有的历史经验。经济上,全新的商业模式出现,现有商业模式被颠覆,生产、消费、运输与交付体系被重塑。在社会层面,我们的工作与沟通方式,以及自我表达、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变。同样,政府、各类组织机构以及教育、医疗和交通体系正在被重塑。正如书中所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都迫使我们反思国家的发展方式、组织创造价值的方式以及人类自身的意义。

  比如,著作中强调较多的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对人工的替代。过去三次工业革命,曾有人担心就业岗位被机器所替代,然而,这种担心最终都证明是多余的。但是,人们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智能机器人对岗位替代的担心却“不一定是多余”。书中预言,即便是像律师、金融分析师、翻译、医生、记者、会计师、保险承保人、图书管理员等各种不同的职业,也可能部分或者全部实现自动化,而且这一天会比大多数人的预期来得早。如果真是这样,未来10年至20年,美国都有47%的就业人口可能面临失业,而与此前三次工业革命中情况相比较,我们绝望地发现,新的工业岗位并没有因为智能时代的到来而增加,至少是远远慢于技能岗位失去的速度。

  如何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挑战,作者禀承自己过去一贯的“利益相关者”观点提出了对策:“赋权于民并以人为本,而不是去人性化并造成社会分裂。”简单地说,实现国家与国家之间、政府与公民之间、企业与雇员之间、股东和客户之间关系的更民主化,把选择的权利交给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然后通过高效互动合作,利用本次工业革命为共同利益服务,利用本次颠覆性变革的机会,塑造一个更美好世界。

  非常有意思的是,作者在书中希望并预言中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实际上,中国已经意识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理路。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指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量子卫星、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人类生活的关联前所未有,同时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也前所未有。”“面对这种局势,人类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人们为了争权夺利恶性竞争甚至兵戎相见,这很可能带来灾难性危机。另一种是,人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协作,这就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有利条件。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作出正确选择,共同开创人类更加光明的未来。”

  这就是我们为世界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挑战提出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这一方案与智慧和作者书中所述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思路却更为清晰,表达更有力量。恰也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的未来会变得更好!

  (作者为国家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1 2 3 4 5 6 共6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