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滚动-正文
反卫星作战是信息化战争的破门之战
刘光耀//www.workercn.cn2014-05-03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各种军用卫星融入信息化作战体系,成为这个体系的重要组成环节时,反卫星作战已经无法避免,它成为信息化战争最有效、最关键的破门之战。

  其实,反卫星作战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战法。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正式拉开了太空时代的序幕。

  如同航空技术的发展把军事活动的范围扩展到天空一样,航天技术的发展也把军事对抗活动引入外层空间,反卫星作战开始成为可能。

  美国很早就认识到反卫星作战的重要性。1959年6月,在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两年后,美国就用一架B-52战略轰炸机向近地轨道的靶标卫星发射了一枚“大胆猎户座”卫星拦截弹,尽管试验失败,却打开了反卫星作战的潘多拉魔盒。

  1960年,美国正式出台了“卫星监视与拦截器计划”。1962年到1966年间,美国试验和部署了携有核弹头的“奈基—宙斯”地对空导弹以充当反卫星系统。1964年到1975年,美国使用“托尔”中程弹道导弹充当反卫星武器系统。

  2004年9月,美国空军将名为“反通信系统”的新型太空武器系统投入实战部署。2007年5月正式组建了卫星快速反应部队,担负的任务是,一旦己方的大型卫星被击毁,可立即发射个小、量多、质优的小型卫星填补空白,确保美军作战的持续性。

  与美国针锋相对,苏联在反卫星作战领域也毫不示弱。1960年,针对美国出台的“卫星监视与拦截器计划”,苏联立即做出反应,赫鲁晓夫决定研制一种绰号叫“神风”的卫星拦截器。

  1961年,切洛梅伊设计局开始研制“卫星歼击机系统”。1963年11月1日,苏联把“飞行-1”(卫星歼击机的公开代号)成功送入轨道。1972年,“卫星歼击机系统”正式装备苏联国土防空军部队。1982年6月18日,苏联用“宇宙-1379”卫星成功击毁了一颗靶标导航卫星。

  1983年8月,苏联“礼炮”设计局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继续研发太空轨道站。1987年5月15日,苏联发射用于攻击低轨卫星的“极地号”太空轨道站,但发射失败。

  反卫星试验并未随着冷战的结束而终结。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今,世界主要军事强国的反卫星试验一直没有停歇。

  我们知道,在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交战双方的信息代差将成为决定战局胜负的关键。而对卫星发动攻击就是消除对手的信息优势,比如,打敌侦察卫星就相当于“挖眼”,打对手通信卫星,就相当于“堵耳”,打掉对手的导航卫星,可以让敌人“迷路”。

  信息化战争是两个体系之间的对抗。结构破击,是体系破击的关键。选择作战目标,就要选择对体系影响最大的节点和重心。敌方的各种军用卫星就是这样的关节点。

  其实,打卫星就是打弱点,因为卫星自我防卫能力弱。

  卫星是强敌整体作战体系中的关键点,同时也是弱点。由于卫星只能在太空的既定轨道运行,即便是变轨,其行动范围也十分有限,这样就极易为对手捕捉或者破坏。

  尽管太空中现在有几千颗人造卫星在运行,但是其自身并没有防卫作战能力,一旦遭敌攻击,就会立刻丧失作战效能。因此,选择太空中的卫星作为攻击对象,极易达成作战目的。

  与此同时,打卫星就是打节点,易于达成破击一点瘫痪整体的效果。

  战时,在筹划打击目标时,应该精选敌防御体系中起关键作用的要害目标,并通过对要害目标的打击,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战效应,最大限度地削弱敌防御整体抗击能力。

  很显然,在信息化作战体系中,卫星就是这样一个要害点。侦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无一不是信息化作战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们构成了信息化条件下对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使用的闭合链路。少了哪一个方面的卫星,其作战能力都会大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说,打卫星就是打节点,打掉了卫星也就使敌方整个作战体系处于瘫痪状态。

  另外,打卫星就是打盲点,易于达成作战突然性。

  各国现有的反卫星作战手段都有一定程度的隐蔽性。即便是对手察觉到你的行动,也很难判断你是否要对卫星发动攻击,比如用导弹打卫星,对方完全可以捕捉到导弹发射的各种迹象,但是对方却很难判断导弹是否要攻击卫星,要攻击哪些卫星。因此,进行反卫星作战可以达成作战的突然性,使敌方的信息作战体系瞬间遭到破坏。

  (作者单位:66131部队)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