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独家稿件-正文
以习近平新理念为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刘德中
//www.workercn.cn2017-06-09来源: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习近平新理念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总是在解决时代问题中发展的。习近平新理念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理念是西方哲学史的重要范畴。柏拉图用它来指理智的对象,是离开具体事物而存在的精神实体。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在感觉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独立的、真实存在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存在于事物中,并不与事物分离。作为思想的理念一般译为观念。经验论认为观念都来自于经验。唯理论认为这种观念没有普遍性、必然性,作为科学基础的观念只能为理性自身所固有,称为“天赋观念”。德国古典哲学赋予“理念”新的含义。康德认为理念是超越经验的,把理念分为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理念。

  可见,理念是基础性的概念,理念论可以成为完整的哲学体系。如果我们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写好自己的理念论,必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发展,也可以使我们与西方思想更好对话。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新理念,以新理念为指导,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发展理念:以五大发展理念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对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质与关系我们要有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并不是并列的,而是以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我们在理论认识与实践工作中都要注意以协调发展统领发展理念。

  协调发展是核心,是“制胜要诀”。习总书记指出,“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习总书记还指出,“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行业在其特定发展时期既有发展优势、也存在制约因素,在发展思路上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基本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强调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发展不协调、存在诸多短板也是难免的。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创新发展是动力。习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增强发展动力……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我们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都必须依靠创新。全面深化改革,要解决的主要就是创新发展问题。只有调动一切积极性,培育发展新动力,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才能使发展呈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面貌。

  绿色发展是条件。习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绿色发展的含义大致相当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良好的自然与生态环境。

  开放发展是保障。我们将要面临的是新全球化条件。在新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发展对于推动世界的发展越来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成就必将进一步改变世界的旧格局、旧结构。中国必须在开放融入中有所坚持,从片面与世界接轨发展到主动参与各种国际规则的制定。封闭起来就是自我束缚,不仅不能更好利用国际资源与市场,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国际影响力。

  共享发展是归宿。习总书记指出,“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共享是全民共享。这是就共享的覆盖面而言的。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共享是全面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内容而言的。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享是共建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四是共享是渐进共享。这是就共享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一口吃不成胖子,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我们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这4个方面是相互贯通的,要整体理解和把握。”我们一定要切实抑制两极分化,破除有些人的自我神秘化倾向造成社会分裂。

  强调协调发展,才能把其他发展理念拧成一股绳,而不是顾此失彼。只有以协调发展统领发展理念,才能发挥好五大发展理念的整体合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二、改革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于2013年12月30日成立,由习近平亲自任组长。这个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三年多来,中国进入新的“改革时间”,新一轮改革大潮涌起,中国实现着新的“改革愿景”。习近平同志将改革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升华为思想成果,形成了新的改革理念。

  改革动因更清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丝毫不比不发展时少,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我们就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目标更明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前一句”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根本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走得更好。 “后一句”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命题和鲜明指向。我们必须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改革指向更鲜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只有带给人们更多的获得感,才能使改革始终与人民心声相应。(1)获得感是一种呼应感,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老百姓的关心和期盼就是改革的抓手。利益平衡点就是改革的重要突破口。(2)获得感是一种参与感,是人民主人翁地位的体现。人民群众应该是改革的“主角”。群众的感受和认可是试金石,改革是否对准了焦距、击中了要害必须接受群众的检验。(3)获得感更是一种受益感,是一切为了群众的实现。改革中利益增进和利益调整并存。我们要算好改革的利益账,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统筹各方面各层次利益关系,使改革的成果惠及最大多数人。

  改革方法更科学:“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1)既要顶层设计,又要基层探索,实现“上”与“下”的良性互动。(2)既要统筹推进,又要重点突破。随着改革的深入,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增强,要求我们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3)既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又要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全面深化改革要勇于“破”,必须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这必须沿着法治的轨道前行,必须寻求改革与法治的最佳结合。改革的辩证法就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

  改革态度更坚决:“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1)改革贵在担当。要承担起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的历史责任。(2)改革重在实干。改革方案必须有的放矢,决不能放空炮。(3)改革要在督察下进行。要狠抓督察,以强有力的督察确保党中央明确的改革任务不落空、方向不偏离,督就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察就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使改革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

  新改革理念既引领改革磅礴前行,又为改革注入生机活力。我们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需要新改革理念的武装。

三、法治理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胡锦涛同志最早提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十八大以来,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就为什么要依法治国、要走什么样的法治之路以及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等重大问题做了系统阐述,形成了完整的法治理念。

  依法治国事关全局。在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中,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是关键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2014年10月20日,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代表中央政治局做工作报告,提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2014年10月23日,他《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

  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依法治国不排斥党的领导,关键正是坚持党的领导。2014年1月7日至8日,他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2016年7月1日,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于在依法治国中坚持党的领导有了发展,增加了支持司法:“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关键在于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弘扬宪法精神,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充分体现,是社会主义法治先进性、优越性所在。 “推进科学立法,关键是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这是全面依法治国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具体要求。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说:“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一起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不断见到新成效。” 2015年3月8日,他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的审议并作重要讲话:“各级党政机关和每一位领导干部、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增强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坚持有法必依,善于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让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的要严肃问责、依法惩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在依法治国过程中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表现,自己的老祖宗什么时候都不能丢。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行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落实好,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 2 共2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