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加快推进宁波国际强港建设
周昌林 贺向阳//www.workercn.cn2013-11-05来源:宁波日报
分享到:更多

  

  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设立,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必将成为加快推进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四个中心”建设,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和推动全球贸易规则重构的重要引擎。宁波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面对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只有主动对接,找准定位、错位发展,加快实施打造国际强港战略,才能赢得长三角区域产业布局的先机,占据国际供应链竞争的制高点。

  主动对接

  抢抓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溢出机遇

  根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上海自贸区范围先期包括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区、空港综合保税区和洋山港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规划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一、抢抓上海自贸区的贸易溢出机遇

  贸易投资的总部溢出机遇。上海自贸区将探索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在项目准入、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和变更、工商登记环节,取消资格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等准入限制,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这将扩大在上海落户的跨国公司总部数量和业务规模。目前在上海的跨国公司总部有400多个,但绝大多数是行政性的,资金运作不在其中。随着跨国公司总部在中国网络化布局的完善,宁波坐拥地利和产业配套优势,具有设立总部分支机构的先决条件。

  贸易监管的模式溢出机遇。上海自贸区将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监管模式,采取特殊的监管政策和税收优惠,吸引全球生产要素在区内的集聚。贸易监管模式的创新,将为宁波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港区的口岸通关改革提供制度示范,推动宁波海关由货物监管为主逐步转向以企业监管为主,加快变革口岸通关流程,不断缩短货物贸易通关时间,降低通关成本。

  贸易增长的规模溢出机遇。J·Viner(1950)关税同盟理论认为,加入区域经济集团的成员国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会促进构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贸易体系,扩大跨国公司的采购配送量,提高国内的转口贸易、离岸贸易规模,带动包括宁波在内的长三角区域贸易增长,推动宁波优势大宗商品、进口高附加值商品和转口贸易、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

  二、抢抓上海自贸区的物流溢出机遇

  码头岸线限制的港口溢出机遇。2012年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7.3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252.9万TEU,均保持世界排名第一位。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港口吞吐量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目前外高桥港区的吞吐能力已趋饱和,长江口现有的深水岸线也已用尽;由于码头岸线资源的限制,势必导致港口吞吐量的分流,这将为宁波—舟山港吞吐量的增长带来机遇。

  货物贸易开放的仓储溢出机遇。上海自贸区将吸引大量高端制造、加工、贸易、仓储物流企业落户,鼓励跨国公司建立整合贸易、物流、结算等功能的亚太地区营运总部,有望成为泛亚地区的供应链枢纽。但自贸区内土地资源和人力成本的制约,抑制了货物贸易的仓储需求增长,势必向周边区域分流仓储、加工、配送等物流服务需求,这将为宁波保税区、保税港区的发展带来机遇。

  国际航运创新的运输溢出机遇。上海自贸区将推动国际航运发展的政策创新,开放中资外籍船舶沿海捎带,开展中转集拼业务,完善“中国洋山”船舶登记试点,积极发展航运金融、国际船舶运输、国际船舶管理、国际航运经纪等产业,加快发展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业务。这将为宁波港口内支线和海运船舶的发展带来契机。

  三、抢抓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溢出机遇

  金融机构的分设溢出机遇。上海自贸区将允许设立外资银行、民资与外资合办以及中外合资银行,促进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区域性或全球性资金管理中心。目前已经有东亚等外资银行表态拟在自贸区成立独立法人机构。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的进入,将会为宁波引进分支机构创造条件。

  金融管理的制度溢出机遇。上海自贸区将推进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深化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先行先试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自贸区的利率、外汇和资本管理制度革新,将会为宁波金融制度的改革提供良好的经验和借鉴。

  金融创新的产品溢出机遇。上海自贸区将允许部分中资银行从事离岸业务,创新离岸金融产品;深化外债管理方式改革,鼓励发展融资租赁,支持企业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允许金融市场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支持股权托管交易;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自贸区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将会为宁波拓宽融资渠道提供新的机遇。

  错位互补

  加快宁波国际强港的建设进程

  宁波港口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和根本动力,是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亚太重要门户之一,港口吞吐量规模仅次于上海港。2011年市委确立了加快打造国际强港的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宁波港口由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型,加快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力争2015年初步建成现代化国际一流的深水枢纽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物流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历时两年多的努力,宁波国际强港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存在集疏运体系发展不均衡、港口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总部型企业数量较少、贸易资源配置能力不足,体制机制政策影响较大、航运金融业务创新薄弱等一些突出问题。

  上海自贸区对宁波国际强港的建设是一把双刃剑,既会产生贸易、物流、金融的溢出效应,也会带来总部经济和高端航运、金融服务的虹吸效应。面对机遇和挑战,宁波要找准国际强港建设的着力点,接轨上海、依托上海、服务上海,以货物贸易互补自贸区的服务贸易,以贸易物流网络互补自贸区的总部经济,完善“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深化口岸贸易便利化改革,加快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一、加强沪甬港口合作,打造强港产业集聚平台

  一是发挥港口龙头企业作用,全面加强宁波港集团与上海港集团的战略合作。双方建立高层互访和业务交流机制,发挥合资设立的上海港航投资有限公司作用,以资本为纽带,共同参与沿江、沿海港口与内陆无水港的物流开发;加快组建东海航运保险法人机构,共同开拓国际航运保险市场;加强两港业务信息对接,合作开辟内支、内贸线。

  二是完善港口集疏运设施,加快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海铁联运主通道。要以国家物流发展大战略、大格局的思维,提升宁波港口集疏运设施。加快推进铁路集装中心站、穿山港区支线、甬金铁路等疏港项目,巩固宁波至华东地区的铁水联运示范项目成果,建设宁波港集装箱铁水联运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创建国家级海铁联运综合试验区,打造长三角地区海铁联运主干道,会同上海港的长江战略,形成水陆并进、共同支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两大内陆集疏运通道。

  三是统筹宁波区港规划,着力推进港城产业集聚融合发展。利用宁波—舟山港规划修编契机,调整港区功能布局,促进港区连片专业化开发。加强区港合作,统筹港区、经济开发区和保税区的产业布局规划,推广“港口+物流园区+贸易市场”整体开发模式,整合临港大宗散货和集装箱物流园区,建设港区后方堆场和保税物流仓储区的专用通道,推动贸易、物流、保税、金融、信息等功能要素的空间集聚。

  二、构建贸易物流服务网络,对接自贸区总部经济

  一是做强特色交易市场,打造国际贸易平台。重点提升石油化工、塑料、有色金属、钢材等优势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选择性培育进口高新技术装备、汽车、国际消费品等交易市场。充分利用宁波保税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梅山保税港区和宁波国际贸易展览中心三个平台,加强与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中西部的对接,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打造海港与陆港双核驱动、集聚互通的国际贸易试点创新平台。

  二是完善贸易物流网络,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持续开展内陆城市“宁波周”活动,引导本地贸易商和货代公司开辟中西部市场,建立内外统一的市场营销网络。统筹布局建设江西、四川、安徽等地“无水港”,加快完善以内支、内贸线和海铁联运为支撑的港口集装箱内陆物流体系。着力推动贸易网络与物流网络、外贸与内贸的有机结合,构建进出口均衡发展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三是对接自贸区总部经济,构建贸易物流联动体系。加强沪甬、甬港经济合作交流,引进自贸区内的跨国公司亚太营运总部在宁波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推动跨国公司采购配送中心与宁波贸易物流网络的无缝衔接。加强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业务合作和数据交换,发挥宁波保税区和梅山保税港区的保税仓储资源优势,多点设立保税仓和期货交割仓。大力推进宁波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和港口大宗货物物流系统联动、高附加值商品进出口市场和港口集装箱物流系统联动,逐步完善展示、交易、结算、仓储、加工、包装、配送、交割、检测、信息等功能集成的贸易物流服务体系。

  三、深化口岸贸易便利化改革,融入自贸区制度环境

  一是申报国家综合保税区,改善口岸政策环境。借鉴上海自贸区监管经验,调整优化现行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叠加梅山保税港区、宁波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的功能和政策,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综合保税区。接轨国际口岸管理通行规则,大力推进分类通关改革、管检分离改革,探索第三方检验检测市场化运作模式。全面治理整顿口岸收费,减免中转箱转码头等物流费用。进一步简化贸易收付汇和退税手续,推动货物贸易的外汇管理和退税改革。争取国家逐步放松国际进出口货物贸易管制,支持试点中远期规范化交易。争取宁波共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配套支持政策,把洋山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的营业税免征、启运港退税、第二船籍登记制度等优惠政策覆盖到梅山保税港区,逐步缩小与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差距。

  二是加强区域关检合作,革新口岸通关模式。加强宁波口岸与“无水港”城市、港口联盟城市口岸协作,深化长三角两省一市大通关协作,完善省内出口商品通关单直通放行机制,推进实施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区域通关机制。健全“一体两翼”大通关服务平台功能,加强特殊监管区的联动,优化保税作业模式和流程,简化码头间货物移动监管,实现关、检、贸、运一体化运作。推广应用RFID等物联网电子监管技术,深度开发电子口岸功能,加快推进无纸化通关改革。加强电子口岸数据交换,简化通关单据作业流程,探索跨区域多式联运口岸监管的无缝衔接和无障碍流转。

  三是引进培育金融机构,丰富金融服务产品。全面开展甬港、沪甬金融合作,引导上海自贸区内的外资银行在宁波成立航运物流专营机构,提升实体经济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培育本土金融总部企业,鼓励开展以动产质押为基础的供应链物流银行业务,创新航运物流信贷模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壮大离岸金融规模,扶持相关金融机构融资租赁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等产品。发展航运物流投资基金,支持相关公司拓展航运物流第三方支付结算平台,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完善航运物流保险服务,扩大航运保险业务,培育航运再保险市场。

  (作者分别为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规划室主任)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