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座谈会发言摘要
//www.workercn.cn2013-10-24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以参与工程工作提升党校教育质量

  中央党校作为工程主管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方面积极参与,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工程也为中央党校事业发展搭建了大平台,创造了好契机,提供了新动力。中央党校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第一,发挥党校优势,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阐释。作为党中央直接领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央党校直接参与工程的课题组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有40多人,承担了许多工程教材编写和重大问题研究任务。中央党校教研人员每年还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多项,每年设立校内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近40项。下一步,我们要加大对申报工程重大课题研究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激励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校级各类项目的选题生成机制,创新课题管理机制,继续引导广大教研人员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问题深入开展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党的理论创新作出应有贡献。

  第二,聚合党校资源,深化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宣传解读。作为党的理论武装和宣传的重要阵地,中央党校努力做到重大节点有声音、重大问题亮观点、重大时段搭平台,在重大问题研究和引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工作,引导广大教研人员更加深入地参与工程重大课题研究,推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努力打造思想理论领域的知名特色品牌;举办和参与各种理论研讨会,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和宣传解读;进一步加强《学习时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等理论研究宣传载体建设,强化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好地发挥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作用。

  第三,用好工程理论创新成果,深化对党校学员的理论武装。作为党中央培训轮训中高级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中央党校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理论武装工作,打造了以“三基本、五当代”为主干的教材体系,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学员方面积累了经验,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中央党校的教学任务日益繁重,还要承接大量的对外培训项目,对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领导干部开展委托培训。下一步我们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化和细化教学布局,完善教学框架、优化教学设计,充分运用好已推出的工程重点教材和读本。要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研究,在党校各主体班次开设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专题课,推动讲话精神进党校教材、进党校课堂、进党校学员头脑。(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何毅亭)

  把中国社科院建成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

  在实施工程过程中,我们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信心,努力把中国社科院建成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

  第一,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梦的研究。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改革和各方面建设等重要思想的研究,推出一批系统的研究成果。继续围绕“四个分清”,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研究,做好经典作家专题系列摘编,开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著作专题研究。

  第二,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科研主攻方向。计划每年列出一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内容的选题,确定一批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现实课题,落实单位和人员进行攻关。计划联系一些地方、企业和农村基层作为重大问题定点研究基地,开展专题调研,撰写有分量的研究报告,为中央决策和中心工作服务。

  第三,加强对外学术宣传,搞好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对外学术交流。实施“中国学术走出去”战略,向外广泛宣传、说明与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鼓励研究人员受邀、受聘,为国外一些大学、研究机构讲学、讲课;邀请国外学者参与我院的学术研究,鼓励国外学者参加以我为主的研究;有计划地在国外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专题论坛,加强与国际著名智库、研究机构的联系,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争取话语权,占领制高点,有效对外阐释中国道路、中国梦和中国梦的实现对人类进步的意义,积极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

  第四,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努力建设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阵地。大力支持专家参与工程组织的重点教材编写、评审把关工作,继续在研究生教育中使用已出版的工程教材。依托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的重点学科、重点单位和项目,加强对研究人员,特别是所局级主要负责同志和青年人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不断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素质、学风作风素养。创造条件安排研究人员加强同实际工作部门、城乡基层的联系,加强他们对国情和实际的了解,努力打造一支政治上坚定可靠、理论研究能力强、宣传阐释水平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 王伟光)

  树立高度理论自觉自信

  实施工程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伟大创举。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在推进社科强省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将把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创新行动、建设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研究高地,作为社科强省总布局的第一位任务。新组建十大省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基地,引领整合现有40多个决策咨询基地。举办“谱写中国梦的江苏篇章”社科学术大会、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等系列品牌学术活动,推出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成果。目前,我们正与南京大学联合重点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究与建设工程”,努力建设一个完备的经典文献数据库、出版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打造一个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基地、搭建一个高端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出一系列理论宣传品。

  第二,充分发挥高校主力军作用。我们将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工程重点教材使用工作,加大对全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投入,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研究重点基地,举办全省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培训班。全面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点建设,推动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一线教学,研究制定以教学效果为核心的科学评估体系,积极搭建“三进”工作新平台。出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加大骨干教师培训和调研实践力度。

  第三,着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着眼于对社科界知识分子的团结引导,加大培养选拔力度,增加省“333人才工程”、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教育系统“青蓝工程”中社科理论人才的比例。实施青年社科英才培育工程,努力打造一支有政治鉴别力和学术创造力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后备人才队伍。在全省社科理论界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引导社科工作者自觉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传播者、执着追求者和坚定践行者。(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王燕文)

  运用工程成果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推进工程的一项重大任务,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

  第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把高校思政课建设摆在重要地位狠抓落实。把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大事来抓。一是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摆在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突出位置,扩大学习覆盖面,增强学习系统性。二是不断深化中国梦主题教育,引导高校师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推动中国梦入脑、入心、入行动。三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着力方向,适时组织有关部门对高校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确保落到实处。

  第二,加大研究力度,增强高校思政课“三进”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将继续推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一是组织思政课教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行深入学习研究,为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提供学理支撑,增强思政课的渗透力。二是围绕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结合改革发展实践和四川实际,设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密切相关的重点选题,组织全方位研究攻关,把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三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在推动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创新创造、锤炼高尚品格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第三,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支撑作用。我们将继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思政课学科建设方面“两张皮”的问题。一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方向,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积极推动适应时代要求、体现中国特色的新学科建设。二是把高校思政课学科建设列为重中之重,在机构设置、师资配备、项目安排、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三是支持高校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积极鼓励组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相关课题,设立省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组织重大课题联合攻关。

  第四,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优化课程设置和增强教材体系使用效果。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必须在优化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上着力。一方面,抓好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每年进行督促检查,把使用情况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内容,进行内部通报,对违反规定的严肃处理。另一方面,深化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研究,为一线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吴靖平)

  用好工程重点教材 加强新闻人才培养

  我校以工程重点教材为基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新闻专业基础课为载体,注重强化学生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培养,为培养中国新闻事业后备人才进行积极探索。

  第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夯实新闻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基础。新闻学科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进一步用好工程重点教材,通过加强师资培训、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育实效,切实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结合我校《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实施方案》,以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为平台,充分整合多学科资源,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学科和学理支撑。

  第二,打造精品课程,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这些未来的新闻工作者认真思考和回答“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按照工程重点教材使用要求,加强“新闻学概论”专业基础课教学,着重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新闻现象、阐释新闻原理。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并作为新闻专业的重要入门课程。下一步,我们将充实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持续开展教学改革,更加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说的形成、发展和创新,明确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求。

  第三,坚持开门办学,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在增强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其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更多地邀请新闻单位领导和业界专家走进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实习的设计和管理,抓紧抓好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开展假期深度新闻调查等,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了解,知国情、接地气,增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朱之文)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