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
周振国
//www.workercn.cn2015-12-16来源:河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并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新认识,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五大发展理念既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又各有重点和特定地位,其中,共享发展具有导向意义。深刻理解共享发展的基本内涵、重大意义及实践要求,对于牢固树立关系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基本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和特征

  《建议》在阐释共享发展理念时强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共享发展理念突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规定了发展的根本目的、依靠力量、最终归宿,是对“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升华,其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党一以贯之地强调发展为人民。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会见中外记者时宣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之后,又指出:“不断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共享发展理念,高扬发展为了人民、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突出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发展的依靠力量是什么?发展必须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的机会,三个共同享有的“机会”,不仅激发起个体的活力,而且使13亿人的智慧和奋斗汇聚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共享发展理念,凸显了人民是推动改革发展的根本力量。

  发展的最终归宿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归宿都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都要由人民共享。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增加人民福祉,体现了发展归宿的人民性和公正性。

  共享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过程性、包容性特征。导向性主要体现在其鲜明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上。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都有一个“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都离不开共享发展理念的制约和引导。过程性主要是指共享要体现在发展的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说:“国家发展是全体人民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性的成果,都要让人民共享。包容性不仅指共享主体是全体人民,而且突出共享发展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发展,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参与,都能够尽其所能,都能够获得公平回报。

  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共享发展理念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全体中国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党领导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崇高目标。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的走了邪路了。”他还指出:“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表明了他对共同富裕的坚定信心。共享发展理念正面回应了这个课题,对社会主义实践起着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重要作用。

  共享发展理念为化解社会矛盾、增进人民团结提供可行思路和路径。随着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化推进,我国社会矛盾呈现出多发多样的复杂情况。一切社会矛盾最深层的原因在于利益,妥善地协调利益关系是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关键。共享发展理念要求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重视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这也是协调利益关系的重要途径。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要求为社会成员创造公平就业创业的机会、社会阶层公平流动的机会、共享公共服务供给的机会、共享教育公平的机会,等等。机会就是利益,机会公平才有利益共享,利益关系才能趋于合理和公平,这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人民团结的基础。保障基本民生是“十三五”时期保证共享发展成果的着力点。发展决定民生,民生影响发展。人民群众从民生保障和改善中产生更多获得感,就会进一步增强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信心,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齐心协力,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树立共享发展理念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存在着一系列发展优势,也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消除贫困的任务十分艰巨。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不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不仅是贫困地区人民的责任,更是全国人民共同的责任。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有许多风险需要应对。必须把人民群众团结动员起来,使发展战略、发展蓝图、政策措施在实践中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巨大物质力量。共享发展理念贴近群众,发挥着价值引导、思想动员、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全体人民共同为实现全面小康作贡献,也共同享有全面小康的成果,必然转化为争取更多发展成果、实现自身更大利益的行动,从而形成推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

  共享发展理念转化为发展实践,首先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注重补好“短板”。《建议》以增进人民福祉为重点,从八个重大民生方面进行部署,更加注重问题导向,突出有效性。我们重点分析其中的三个方面,以促进对共享发展理念实践要求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公共服务是人民共享的公共产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需补齐的“短板”之一。《建议》针对“十三五”时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出,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普惠性和均等化,突出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平性。普惠性要求公共服务对象全覆盖,人人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向贫困地区倾斜。保基本要求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满足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需求做起,科学把握公共服务供给扩大的规模和水平。可持续要求在着力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着眼长远,统筹协调,实现公共服务各项制度长期稳定运行,使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得到持续有效的保障,并且在共享水平上不断有所提高。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补好扶贫开发‘短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巨大成绩,但是目前仍然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扶贫开发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阶段。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11月23日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稍后,11月27日至28日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要求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要设定时间表”,提出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举措,向世人昭示:共享发展的理念正在引领共享发展的行动,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合理的分配制度是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体现和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先富政策,计划经济下的分配制度被打破。20世纪90年代初,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取向,分配制度进一步发生变革。这次《建议》提出缩小收入差距,强调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就需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要规范初次分配,重点是提高劳动报酬所占比重,让劳动者得其应得;完善社会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加大二次分配调整力度,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从调节手段来看,要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同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收入分配直接反映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公正性,也是推动共享发展的利益杠杆。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的政策,预示着人民生活改善提速,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得到落实。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