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拥抱理论创新新时代
盘点2017理论关键词
//www.workercn.cn2018-01-08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6

  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增强文化自信对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习近平同志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关系,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学者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一个社会,文化深及精神思维、价值理念、心理结构,因而内涵更加丰富、境界更加深邃、意蕴更加厚重,建立在先进文化上的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内在精神支撑和稳定信念支持,具有厚重的精神力量和独特的凝聚力、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尊重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尊重本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就要为如火如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其成就感到自豪与振奋、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并为之不懈奋斗。

  7

  社会治理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并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良好的社会治理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但扩展和丰富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而且提出到2035年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清晰指明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方向和实现路径,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纲领性指引。

  社会治理的共建需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社会治理的共治需要以多元创新为依托,社会治理的共享需要以公平正义为保障。共建是基础,共治是关键,而共享是目标。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要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从我国实际出发,遵循治理规律,把握时代特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8

  美丽中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学者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这些论断与主张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对于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美丽中国出发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从解决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气候安全等基本需要上升到美丽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的审美需要。因此,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对人民需要层次上升的明确回应。

  建设美丽中国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特别关切的重大问题。要推进绿色发展,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环境治理标准,着重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

  9

  党的政治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进一步彰显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要从五个方面深入理解: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在党的建设中起着关键性、中坚性和全局性作用,发挥着指引方向、创造实绩、谋划长远、维护核心的领导作用。

  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既是党领导一切的本质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政治是核心,是导向,是关键,政治建设是路径,是方法,是过程,政治过硬,思想才能过硬,作风才能过硬,领导班子才能更加团结。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既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又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途径。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

  10

  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学者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而提出的“中国方案”,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前提,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为引领,充分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超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之间的隔阂、纷争和冲突,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更加美好的大同世界。

  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一定能全方位、多领域、各疆域、诸层面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综合、立体、网络化格局,创新合作机制,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继续为人类社会作出实实在在的中国贡献。有学者提出,关键是抓住“伙伴关系”这个政治前提 ,要以“结伴而不结盟”的新方式,构筑遍及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政治保障。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既推进基础设施、产能合作等方面的“硬联通”,也要推进政策对接、民心相通等方面的“软联通”。

1 2 共2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