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中国创造”是文化繁荣的基石
//www.workercn.cn2014-07-25来源:甘肃日报
分享到:更多

  

  范 周:

  “中国创造”

  是文化繁荣的基石

  文化产业是文化、知识和技术高度关联,也高度依赖创新和创造的产业。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的当下,如何保护创造力、激活创造力,如何把创造力转化成生产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但文化产品缺乏创造力仍然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山寨、抄袭、剽窃、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层出不穷;创新成本高盗版成本低、创新收益低盗版收益高的利益怪圈,打击了文化原创者的自信,也助长了抄袭盗版者的嚣张;原创力不够,产业链不健全,致使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薄弱……如何保护创造力,如何激活创造力,如何把创造力转化成生产力,已经成为文化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难题。

  没有思想的解放、观念的革新,难以打开创造力的闸门。必须看到,现实生活中“求同”的思想使我们拘泥保守、害怕出新,“中庸”的观念使我们安于现状、麻木懈怠,“内敛”的性格使我们习惯于“拿来主义”,一得之功、一孔之见的小农思维造就我们思维狭隘闭塞的惯性,缺少强烈的创新冲动。而且,长久以来我们在文化上的不自信往往导致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习惯于“吃老本”,热衷挖掘历史而忽略面向未来,关注盘活存量而忽视创造增量,宁愿守住历史的包袱,也不愿开拓新的疆域。

  由此便出现了这样的尴尬与矛盾:一方面我们对文化发展与文明进步侃侃而谈,另一方面对文化转型与产业升级的路径又一筹莫展。在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有利于发挥创造力的体制机制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创新及其成果的保护、转化和应用尚不健全,全社会投入创新的环境和气候尚未形成,创意人才的活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能够贴近群众需求、市场认可度高的优秀文化产品依然缺乏。此外,以一味“立异”的方式取代“创意”、“创造力”,这样的认识误区也亟须我们反思。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希望。

  这就需要以深层次改革为动力,释放文化发展活力;优化文化创新的社会环境,以社会作为“活力之手”,解决有形之手因“无力”而失守、无形之手因“无利”而失灵的窘境;打开全民创新的闸门,全民文化创造力的充分释放是文化繁荣的基础,才能带来真正的“中国制造”。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