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慈善事业:创新与发展
——第三届市慈善理论研讨会观点综
李磊明//www.workercn.cn2013-11-19来源:宁波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日前,市社科联、市慈善总会、宁波日报社联合召开了第三届市慈善理论研讨会,对我市近几年来慈善事业的丰富实践进行理性思考和系统总结。会上,与会者就新形势下慈善组织的转型发展、慈善行为的规范有序、慈善文化的建设传播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提出对策建议。理论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先导,现综述研讨会有关观点,以期对推进我市慈善事业的创新与发展有所裨益。

  大力建设现代慈善文化

  市慈善总会蔡怀书认为,当前,我们的慈善事业取得了历史突破的成就,但依然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慈善文化的建设仍处于滞后状态,还没有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要大力建设并传播现代慈善文化,提高全民的慈善意识,推动慈善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大力建设现代慈善文化,推进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共同推进。

  1、树立现代慈善理念,丰富现代慈善文化的内涵。要树立“人格平等”的现代慈善理念,保持受助人的人格尊严、保护其隐私,这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大权利,也正是现代慈善的精髓。要树立“助人自助”的现代慈善理念,每一个社会公民处于顺境,有能力时就应助人,而助人既意味着自己所在的社会大家庭美满和谐,也意味着今后需要时可能得到别人的帮助,最终是自助。要树立“宽容善待”的现代慈善理念。对做慈善者要宽容善待,不要强求苛责。做慈善总比不做慈善好,做慈善不问个人动机,鼓励人们去做一些帮助别人、也能尽量无损自己甚至利己的力所能及的事,最终实现道德上的完善,形成慈善良性循环的生存能力。要树立职业化、专业化的现代慈善理念,走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坚持慈善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和慈善工作内容的专业化,提高慈善工作的公信力和有效性。

  2、强化宣传引导,增强现代慈善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弘扬慈善文化,是建设慈善文化的首要任务。慈善文化的展示、互动、宣传、传播都要通过慈善宣传。

  3、加强慈善法制建设,营造现代慈善文化建设的法制环境。观念形态的慈善文化建设既需要柔性引导,也需要法制规范慈善行为。要加快慈善立法步伐,积极推进依法行善、促善、管善,完善慈善税收政策,形成现代慈善文化建设的刚性约束。

  4、精心策划组织多种形式的慈善文化活动,提高现代慈善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把现代慈善文化建设贯穿于各项慈善捐助活动的始终,融入慈善品牌项目建设之中。

  5、要在与各种文化结合中建设慈善文化,提升现代慈善文化的融合力和渗透力。

  探索造血型救助之路

  鄞州区慈善总会朱禹宝总结了鄞州创建慈善产业扶贫基地的探索与实践,对如何探索造血型救助之路作出了思考。鄞州区慈善扶贫产业基地救助项目源于“创业脱贫扶一把工程”,2006年起成为鄞州区慈善总会与区总工会、区农办、区农林局四家单位联合开展的救助项目,对有创业解困愿望和具体行动意向的失业困难职工、贫困农户,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扶助,帮助他们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加工业和其他行业,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创业脱贫。视受助家庭和生产经营情况,给予每户受助家庭每年6000—30000元、连续3年的慈善扶助。至2012年底,该项目已累计向395户、947次贫困家庭发放扶助金806万余元,并有183户受助家庭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鄞州区创建慈善扶贫产业基地的实践,对如何探索造血型救助之路有如下启示:1、为社会树立自主创业、勤劳致富的榜样,为贫困户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鄞州慈善扶贫产业基地的受助户自立自强、吃苦耐劳,头脑灵活、科学经营,创业形势喜人,足以为其他境遇相似的贫困家庭走创业致富的道路树立生动形象的榜样。同时,他们的传帮带,有利于周边贫困户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使之感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关爱与援助。

  2、为受助脱贫的创业者提供传递爱心的感恩平台。创业者受到多年慈善扶助脱贫后,有着殷切的感恩之心。慈善扶贫产业基地的出现,有利于他们运用专业所长,送技术、送种苗、分享经验和设备,力所能及地帮扶更多贫困户,将慈善效应集聚化、辐射化。

  3、为整合各方资源帮扶贫困群体作出了有益尝试。每个慈善扶贫产业基地的培育源于我区四家单位联合提供的资金、技术、种苗、信息等各类扶助,是各方资源优化整合后的共同成果。如今,通过建立慈善扶贫产业基地的形式,将这些多样化资源与更多贫困户共享。

  推进宁波网络募捐可持续发展

  随着网络的日趋发达,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及web2.0的发展使得各种网站、SNS社区、微博等成为慈善组织发展的新载体,网络慈善以其繁荣的姿态走入公众视野,并促使着传统慈善事业模式向社会多元主体互动参与的全民慈善模式的转变。宁波大学法学院汪丹阐述了网络募捐的特点,对我市网络募捐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推进我市网络募捐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网络募捐,简单地说就是借助网络这一媒介而实施的慈善募捐行为,它既有着传统慈善募捐的特征,如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公开性等特征,又有立足于网络交互性强、社会性广、信息传递速度快等特点而独有的优势和特点。具体而言,网络募捐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性、草根性、虚拟性、脆弱性等特点;随着微公益、平民公益等进入人们的视线,网络正成为宁波人捐资行善的重要平台,网络募捐在宁波慈善事业的发展中正发挥着日益令人瞩目的作用,但宁波网络募捐也存在诸多网络募捐发展的通病,比如有人利用网络募捐进行诈骗,有人将善款用于他用,爱心滥用伤害了捐赠人的利益,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帮助,而且动摇本已十分脆弱的网络募捐根基,影响网络募捐的公信力。

  网络募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网络募捐的各个要件是良性的发展模式,意指依托网络媒介,每一对求助者、募捐发起者(部分募捐发起人即为求助者本人)、捐赠者所构成小系统内信息对称、公开、透明,募捐者募得善款,求助者得到帮助,善款使用符合捐赠者意思。任何小系统中的不良因素都将影响到整个网络募捐良好生态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网络募捐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就是保障网络募捐各个要件的良性发展,而目前针对宁波网络募捐的现状关键是要解决好网络募捐所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章立制,促进网络慈善的良好生态环境的形成;健全和完善网络募捐主体资格相关制度,加强网络募捐源头监管;建立统一的宁波网络慈善募捐平台,加强对网络慈善行为的引导和监督;加强网络慈善组织建设,提升网络慈善组织的募捐能力。

  公益慈善传播的创新之路

  随着公益、慈善等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如何推广、普及、传播公共慈善的理念,实现以民间力量为主体的公益慈善活动,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何镇飚以宁波星宝自闭症家庭支援中心为例,对公益慈善传播的创新特点、难点以及发展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

  2013年1月,宁波星宝自闭症家庭支援中心正式成立,这是宁波地区首批NGO。作为专业的自闭症服务机构,宁波星宝自闭症家庭支援中心主要面向宁波地区的自闭症人士及其家庭,开展支援服务项目,来帮助自闭症人士及其家庭能够走出困境。从其运作来看,公益慈善传播具有以下创新特征:1、自媒体传播。内容提供者、把关人、传播渠道三者合一,微博、微信和微电影的自媒体传播,很好地将传播者的信息和传播意图完整无误地表现出来,避免了其在传播中被误读和变形;2、低成本传播。和宁波星宝自闭症家庭支援中心一样,目前国内的慈善公益传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经费不足问题,而随着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实现高速度、大范围的公益传播,有了低成本的可能;3、整合传播。仅以网络传播手段进行公益慈善传播,其效果显然是有限的。在如今的媒介融合时代,慈善公益传播更应该具有多种媒体整合传播的方案与能力。宁波星宝自闭症家庭支援中心就积极开展了网络线上与地面线下的整合传播手段,通过多种活动,积极开拓整合传播渠道。

  结合宁波星宝自闭症家庭支援中心的探索实践,今后发展创新公益慈善传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一、需要加大媒介融合力度,提高传统媒体作用;二、针对不同年龄段,推出不同的创新传播手段;三、从公益组织自身的组织结构、定位和策划入手,创新公益传播。

  城乡社区“微慈善”的实践与思考

  “微慈善”,顾名思义就是献出一点点的爱心,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有需要的人;从广义上讲,社区“微慈善”是社区以居民和驻辖区企业为主体,开展的一切公益慈善活动,这样的公益模式是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北区慈善总会中马分会黄云敏对城乡社区“微慈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如何社区“微慈善”的可持续发表了看法。

  我市不少城乡社区就以“微慈善”模式为载体,开展慈善活动,不仅激发了社区的道德回归,也促进了社区服务,推进了社区建设,把社区建成了人心向善、充满归属感的温馨社区,走出了一条值得总结和推广的基层慈善事业发展之路。

  1、积微成著,募捐方式多样化。社区“微慈善”结合社区服务广泛动员社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捐时间、捐技术,实行定向捐赠和常态化捐赠相结合的方式。同时社区对捐赠人颁发慈善爱心荣誉证、慈善爱心之家牌匾,并作为社区评选“文明家庭”的参考条件;2、无微不至,救助方式多元化。社区“微慈善”以扶贫济困为宗旨,围绕助老、助残、助孤、助学、助医、赈灾等领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救助活动;3、体恤入微,义工服务持久化。

  如何让社区“微慈善”这粒粒土壤、涓涓细流汇成泰山和河海。可以通过开展社区教育、整合社区资源、利用社区服务等多种社区工作形式,搭建一个桥梁,从而使社区“微慈善”能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

  1、发挥政府职能,提升和推广“微慈善”模式。作为政府,应该对这种社区“微慈善”活动进行研究并加以充分地肯定,要制订相应的鼓励性政策和措施,使“微慈善”能够在更多的社区中得到推广和规范;2、整合社区资源,寻找“微慈善”和社区建设的结合点。作为社区,应该树立大慈善的观念,大胆探索社区“微慈善”的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方式,对社区内的爱心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做好“微慈善”与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社务公开的结合工作;3、鼓励社区设立“爱心基金”,保持“微慈善”工作常态化。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