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大力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
——第二届“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发言摘登
//www.workercn.cn2014-06-24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去年12月14日,西南交通大学与光明日报联合主办、国际铁路联盟等多个单位协办的首届“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在成都隆重举行,论坛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持续而深刻的影响。在论坛结束至今的短短六个月里,中国高铁走出去步伐加快,土耳其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高铁二期主体工程完工,全套“中国标准”的埃塞-吉布提铁路正式铺轨,中国将在罗马尼亚境内修建高铁,泛亚高铁中缅铁路隧道即将动工。中国高铁、中国标准、中国装备走出去,风生水起。2014年6月17日,西南交通大学与光明日报又在上海联合主办第二届“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高峰论坛”,深度聚焦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主旨、方略与举措。本期刊登专家发言,旨在对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实施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高铁走出去应该实施的战略举措

  中国高铁走出去适逢千载难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中国高铁走出去也面临资金筹措、技术标准、跨国营运等异常困难与严峻挑战,深受国际政治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交错影响。据此,从政、产、学、研、金等方面,针对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战略举措,提出五点具体意见。

  一是实施统领战略。中国高铁走出去是一项层次高、涉及面广、关键要素多,体现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的战略行动,应统筹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国防部、宗教事务局、国家铁路总公司、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界资源,成立国家层面的“指挥部”——高铁走出去国家战略委员会,政府主导、分工协作、组团推进,从政治、经济、产业、装备、投融资、外交、国防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协调各方、超前规划、强势推进,为高铁走出去国家战略实施提供时间表、路线图,并以此为平台进一步加强政府间的对话和协商,与各国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

  二是凝聚产业合力。中国高铁走出去是一项由政府主导的国家行为,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行业集合、产业集群、市场竞合是成功实现高铁走出去的重要因素,为减少国内企业间不良竞争,协调内部、消解内耗、一致对外,集团化参与海外竞争,应加快建立中国高铁走出去国际产业联盟,形成覆盖高铁产业全生命周期的组织协同系统,政府主导、产业联动、互动输出。尤其应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国高铁国际化标准体系,全力参与“铁路合作组织”高速铁路规划和标准的制订工作,推进中国高铁标准海外版研制,进一步提升中国高铁产业的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在此建议尽快成立“中国高铁走出去论坛”常设成员单位联盟,常态化助力国家战略的纵深推进。

  三是构筑培养培训体系。对走出去而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支撑是最强劲的支撑;对走进去而言,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有利于海外市场培育和推广,有利于产品进入前的公众认同。中国高铁走出去,应坚持人才培养培训先行,国内国际化高铁人才资源和进入国本土高铁人才资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积极培育高速铁路技术成果共享的教育氛围,构筑支撑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为持续走出去搭建人才“蓄水池”。作为支撑中国高速铁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重要力量,西南交大拥有全国乃至全球门类最齐全的轨道交通学科集群和天然的教育优势。学校与国际铁路联盟开展战略合作,已连续4年输送博士研究生前往国际铁路联盟总部联合培养和实践培训,多次联合举办“国际轨道交通学术论坛”;在成功开展埃塞尔比亚、伊拉克、乌干达等铁路高端培训项目基础上,正致力于蓉欧铁路沿线国家所需技术与管理人才培训,并成立了“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铁路技术国际培训中心”,为高铁走出去提供一揽子人才保障。此外,学校坚持科教融合、以研促教,依托牵头建设的国家首批“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以及西部地区唯一、也是轨道交通行业唯一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等“六大国字号科研平台”,深入开展高铁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和装备创新、一体化试验验证等工作,为中国高铁走出去提供创新成果和技术支撑。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