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扶贫要扶人 扶志再扶智
蒋禹文
//www.workercn.cn2015-08-27来源:重庆日报
分享到:更多

  

  今年6月19日,市委书记孙政才主持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扶贫脱贫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我市扶贫攻坚工作,提出了“到2017年底基本完成扶贫脱贫攻坚任务”的目标要求。近年来,各地加大了扶贫帮困的力度,一大批贫困户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摘掉了贫困帽子,走上了致富之路。但也有一部分贫困户仍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在他们眼中,贫困就是缺钱少物。一些多年一直被帮扶的贫困户,如今仍然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问其原因,他们并不是因为年老体弱,天灾人祸而不能致富,而是因为他们不思进取、主观努力不够所致。所以扶贫的关键是扶人、扶志、扶智。

  治穷须治本,扶贫先扶人

  “扶贫先扶人”是解决“两贫一困”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贫困现象一直是世界关注的话题。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受种种条件限制,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视野不够开阔,科学技术知识比较薄弱。各级党员干部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指示精神,要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走进基层,驻扎到村,下沉到户,真抓实干。

  扶贫的关键在人,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转变观念,追本溯源。在一些地方,扶贫工作总是“涛声依旧”,这与领导干部贪大求洋、急功近利不无关系。一些干部喜欢大上项目、大造声势,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是“大雨过后地皮湿”,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做实做细扶贫工作,需要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转变观念,静下来、沉下去,认真查找“穷根”,实实在在地拿出解决的办法。二是问需群众,瞄准靶向。扶贫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贫困地区大多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然而,扶贫工作被一些干部当作政绩工程来做,把扶贫专项资金用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没有把扶贫资金真正落到实处,贫困户没有得到实惠,特别是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考虑到贫困户的生活实际,盲目修建。我们要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现状,就必须在扶贫工作中把群众所需放在“靶心”位子,要明白扶贫是扶人而不是扶面貌。三是精准到户,收到实效。政府在加大力度搞扶贫工作时,要结合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精准到户,让贫困人口真正得到实惠。扶贫攻坚说到底还是要依靠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才能避免“花架子”,找到脱贫致富的“金点子”。要做到扶贫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扶贫措施精准,不断提升发展经济、搞好经营的能力,才能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致富要治心,扶贫要扶志

  有位企业家到西部考察,到了一户穷苦农民家。企业家虽然见到过不少的困难户,但没有见过这么穷的人,吃饭连双筷子都没有。他便想帮助这户人家。企业家在这家房前屋后转了一圈,看到这家屋后有一片大竹林,心想:有这么多竹子,都不用它来做筷子,实在太懒了,帮助这样的人有什么意义呢?企业家一点东西也没留下就走了。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是有些贫困人口得了一种“病”——懒,甘愿做扶不起的阿斗;二是温水煮青蛙效应,过于安于现状,对当前的生活习以为然;三是对未来生活的盲目,看不到希望,目标方向不明确。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人穷最怕志短,在以往的扶贫帮困中,人们往往比较注重物质等有形的东西,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帮扶。实际上,扶贫先要扶志,有了信心,就有了志气。贫困户的志气一旦树立起来了,观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很多贫困户之所以贫困,物质缺乏是一个方面,但更多的是没有志气,没有奋斗目标,“穷惯了”。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

  扶志又不仅仅是单纯的思想灌输,更带有打开心结、疏通心智的启蒙意味。扶志首先要激发农民真正想干事、肯干事的主体自觉,激发农民爱学习、好钻研的个体热情。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倘若没有主体的强烈自觉,没有主体的内在热情,纵使手握“渔”术,也只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难免篓中空空,徒手而归。扶志就是要改变贫困地区干部和群众的精神面貌,振奋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贫困户的志气一旦树立起来了,观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他们就不会再坐等别人送钱送物上门,而是立志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聪明才智脱贫致富。只有这样,贫困地区才能具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最终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治穷必治愚,扶贫必扶智

  有这样一个实例:县扶贫办以20元1只的价格购买一批蛋鸡扶持贫困户进行蛋鸡养殖,县办干部和乡村干部把蛋鸡发到贫困户手中,前脚走,后脚贫困户就以15元1只的价格将鸡卖掉。由此看来,仅靠政府扶持是不能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的。

  “愚人富不久,智者穷不长”,要想使我们的贫困户彻底脱贫致富,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先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改变他们的文化面貌。尽管帮扶资金、建设项目等“输血”式的扶贫很实惠、受欢迎,具有雪中送炭之功效,但这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是万全之策,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落后地区的贫穷面貌。“输血”式扶贫不能解决长远问题,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扶贫的财力物力有限,让农民充分掌握科学技术,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农民头脑,才能从根本上让农民致富奔康,谋求更为给力持久的幸福。

  扶贫必扶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其一,要特别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要重视山区孩子的读书问题,靠知识改变命运。要大力培养、培育一批“专家”,尤其要加大村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领头羊的模范带头作用,脱贫致富才有后劲。其二,要特别注重劳动力的培训。要有针对性、切合实际地为扶持对象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一技之长,靠自己的技术和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其三,要特别注重产业的培植。立足本地实际,挖掘资源潜能,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培植稳定脱贫的支柱产业。要依托民族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文化等,发挥特色产业的优势,并运用市场手段,拓宽增收渠道,培养贫困户独立自主和参与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形成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

  另外,我们要建立一支愿沉下去、会真抓实干的扶贫干部队伍是落实扶贫的客观要求。我们要把目光聚焦到距离扶贫政策落实最近的基层组织,把扶贫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年轻干部、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确保基层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确保那些真正懂农村、懂经营、有公心的干部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扶贫使命无尚光荣,责任重于泰山。我们要紧抓扶人、扶志、扶智这一理念,以改变贫困户的主观意识为抓手,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定信心和决心,只争朝夕,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坚决啃下扶贫脱贫这块“硬骨头”。(作者单位:中共石柱县委统战部)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