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构建“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的精神生态
汪建初
//www.workercn.cn2016-07-12来源:贵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自然生态的恶化是人类物欲不断膨胀导致的结果,要恢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理空间,必须用良知构建精神生态,只有修复异化的心态才能修复污染的生态,只有净化心灵才能净化环境。

  一、精神生态是生态文明的题中本义

  生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文明是历史沉淀的精神财富,生态和文明联系起来,说明生态文明本身就凝聚了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智慧,包含了自然生态、政治生态、精神生态共同构成的大生态系统。就人自身的发展而言,从机体发生学的角度看,人具有生物本性;从机体发展学的角度看,人具有社会本性,人从合作开始逐渐强大起来,人类任何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文化形态的发展,都是合作模式的进步,儒家以道德为合作的基础,现代西方以法律作为合作的依据,马克思追求的人类最佳合作模式是自由人的自由联盟,都是构建更符合人性的社会生态的实践;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上看,人具有意识本性,人是地球3000多万个物种中唯一具有自主意识的生命,精神运动才是生命的主宰,前世今生、天堂地狱,都是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超越狭隘的现实人生而构建的精神生态。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层面,精神生态如同我们呼吸的空气和饮用的水源,不可或缺。如果社会物欲横流,只注重物质生活而漠视精神生活,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发展,过度地强调需求层面而忽略了人的价值层面、意义层面,就会不知不觉地远离祖先培育的精神家园。悠久的历史文化曾为我们民族留下了大量的寺庙、道观、书院,但这些当年用于践行道义、传播文化、构筑精神的庄严胜地几乎完全失去了教化的功能,沦落为烧香、算卦、喝茶的旅游和经营场所。可以说,精神生态的污染导致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蔓延,是自然生态破败的源头。治理生态,必须正本清源。

  二、天人合一是生态文明的根本特征

  天人合一是一条气象万千的生命理路,是中华传统儒、道、释各家各派一脉相传的精神追求,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中国哲学的一贯精神在于把宇宙与人生打成一气来看,宇宙不是机械物质活动的场合,而是一个包罗万象、互相感应、冲虚中和的大系统,人与宇宙同流并参赞化育,天、地、人的能量场交相辉映,充满生生不已的活力与希望。人是小宇宙,人与宇宙是全息相通相融的,天地的能量对应着我们的躯体,宇宙之规律则呼应我们的精神。对于天和人的理解,道家强调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最终实现道法自然;儒家强调天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最终成就大同世界;佛家强调天性,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最终同归西方极乐。天人合一,是天道、天理、天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一一对应,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是天道人道同一性的准确表达。如果将天人合一的解读局限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无法全息地透视中华人文全貌,无法解答人如何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2500年前的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人类伟大的先知仿佛在冥冥之中进行了严肃的分工:希腊哲学家主要考虑人和物的关系,中国哲学家主要考虑人和人的关系,印度哲学家主要考虑人和神的关系,而这三重关系,最终都在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中安顿了。

  三、知行合一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知行合一是良知和良能的统一,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结合的过程,是内心良知外化于行的呈现,是在生态认识、生态意志和生态情感解决后自觉表现出的生态文明行为。任何生命都要凭籍良好的生态,这是不学而知的,而人类为什么还要对自然、对自己欠下如此巨大的生态之债,就是知行不一的结果。那“一”归何处呢?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500年前,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一真理,最终将心学归结到人的良知,500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我们贵州宝贵的人文财富。因为虽然500年过去了,阳明心中的理,还是人人心中潜藏的理;阳明所致的良知,也是人人生来本具的良知;阳明悟的道,也是每一个人通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大道。王阳明不仅在贵阳提出了“知行合一”,并一生为我们做榜样,以心行良知而立德,以口行良知而立言,以身行良知而立功,通过身、口、意的全面践行,成就三不朽。良知不仅是阳明心学的终极归宿,也是中国儒、道、释主流文化的共同根基。秉承天性、信仰良知,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共建精神生态的共同基础;知行合一、践行良知,就是对山青水绿天蓝地净的自然环境负责、对子孙后代永续发展负责、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政治生态负责、对人类共同的精神空间负责。

  四、人文精神是推动生态文明的强大动力

  如果说贵州这五年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那一定是贵州人精气神的变化;如果说贵州这五年最大的成果是什么?那肯定是贵州17﹒6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整体增值。而这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即精神生态提升对自然生态改善的强大推动作用。在“自觉自信自强、创先创新创优”的“精神高地”号召下,在“十破十立”思想大解放、精神大释放的推动下,在“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贵州人文精神的引领下,贵州人创造了过去无法想象的成就,原来的“穷山恶水”转眼之间变成了青山绿水,原来的贫困贵州将要变成“云上贵州”。

  贵州的成功实践再一次证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命题: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再一次印证了当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的论点:与硬实力相比,精神文化软实力具有更加持久、深刻、广泛的影响力。“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是深入发扬阳明思想当代价值的文化自觉,这个命题,大大拓展了基层社会和广大民众的公共文化空间,延伸了贵州文脉的历史纬度,呼应了500年前在贵州诞生的王学传统,为社会各阶层的文化意识整合和日常道德构建提供和谐的历史文化资源,意味着贵州人将以更高的道德境界、更强的心理定力、更传统的人文涵养、更鲜明的精神气质展现文化自信。这是一个强劲的信号,昭示着贵州人对文化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把今天的精神生态文明建设上溯到5000年文明的大时空中。“精神高地”不仅助推贵州冲出“经济洼地”,也将冲破障碍生态文明发展的藩篱。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贵州人守住了生态底线;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贵州千百年来保持了民族宗教和谐共处;在人与“神”的关系上,贵州人坚守着对“天地君亲师”的敬仰。原生态的文化不仅成就了龙场悟道,也孕育了多彩魅力,展现着“一山不同族、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的民族文化奇观。今天的贵州不仅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更要营造心灵的绿水青山,以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互动,塑造贵州人的“贵”。通过人文精神的孕育,贵州大地传统主流文化古树参天、根深叶茂,多彩民族文化百花齐放、春色满园,阳明文化枯木逢春、再放异彩,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和“贵州新路”。(作者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副校长)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