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太行奶娘”何以让人泪流满面
陶克//www.workercn.cn2013-10-24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沂蒙红嫂”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太行奶娘”的事迹却鲜为人知。如今,山西左权县人民把花戏歌舞剧《太行奶娘》搬上舞台,为观众重现了一段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人间大爱。在太原市,一些领导同志特意购票和群众一起观看演出,许多人感动得热泪盈眶。演出结束后,演员们仍然在舞台上深情地唱着那首让人潸然泪下的歌曲:“树高千丈往下长/天下的娃娃谁不想娘/魂里梦里念的是你呀/我的娘亲在太行。”全场观众也动情地一起随唱。

  戏剧《太行奶娘》的故事曲折感人。上世纪30年代,烽火硝烟中的太行山上,八路军张团长和妻子向红将刚出生一个月的女儿杏花,交给当地老乡巧梅收养。八路军转移后,日寇进村扫荡搜索八路军后代,巧梅与丈夫石娃为救杏花,不惜牺牲自己的孩子。后来张团长在战斗中殉国,向红只身回村寻找奶娘巧梅和女儿杏花,看见的却是整个村庄已被日寇烧焦踏平。

  16年后,向红随解放军医疗队重返太行山为百姓服务。机缘巧合,她遇见了一位双目失明的大嫂和一位女孩。原来,大嫂正是奶娘巧梅,女孩正是她苦苦寻找十几年的女儿杏花。恩人相见,母女重逢,向红百感交集。面对亲生母亲和牺牲了自己儿女又把她养大的奶娘,杏花更是心潮澎湃,多年来对母亲的盼望,对奶娘的感恩,这炽热的情感终于像火山一样爆发……

  《太行奶娘》并非舞台虚构,而是取材于“太行山奶娘”这一真实的、英雄的妇女群体。抗战期间,仅左权县就有100多位青年妇女冒着全家人被日本鬼子砍头的危险,用乳汁喂养了一批革命后代。邓小平的儿子邓朴方、刘伯承的儿子刘太行、罗瑞卿的女儿罗峪田等都曾受过“太行奶娘”的哺育。1994年4月13日,50岁的邓朴方特意回乡看望他的奶娘,眼含热泪、恭恭敬敬地送上了印着“金梅奶娘:乳育之恩,铭心不忘。邓朴方”之字的白瓷瓶。

  从“沂蒙红嫂”到“太行奶娘”,反映的都是我们党群、军民之间那种水乳交融的关系,描写的都是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军队的哺育之恩。观众之所以眼中噙满泪水,正是源于内心深处对这种情感的认可与共鸣。无论是“沂蒙红嫂”,还是“太行奶娘”,这些英雄妇女群体的感人事迹,对于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来说,是极为生动的历史素材,是震撼灵魂的生动党课。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内驱力,是促使知识、道德转化为信念、世界观的催化剂。

  没有感动就没有情感的升华,没有感情就没有实践的动力。如何使“感动变行动”,需要党员干部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高高在上者看不到群众,好大喜功者无视群众,光说不练者蒙骗群众,这些人即使偶尔因为感动而掉下几滴眼泪,也很快会被官僚主义之风吹干。永远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心系百姓疾苦,多为民排忧解难,这是党员干部应有的一种精神状态。须知,我们的根基在民,血脉在民,力量在民。如果说忘记灾难深重的过去意味着背叛,那么忘记人民群众的哺育之恩也是背叛。

  人民群众最朴实,人民群众最伟大。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人民这个根本。让我们用陈毅元帅《赣南游击词》中的一段自勉:“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