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历史学习与人文素养
岳洪福//www.workercn.cn2014-07-20来源:吉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它具有自身的学科体系和广泛的包容性,它包括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社会风俗等等。西人有言:“历史叙述过去,但是这个过去乃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把老人们的经验传给儿童,若没有历史,老人也如儿童”。可见,历史是反思之学,我们理应从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获得启迪。以前人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以前事为师,努力取其教益。因而,历史具有借鉴资政和启迪心智的功能是不争的事实。

  举个例子:近代史上的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但它存在暴力过度的现象,导致了革命的动荡和反复。三次武装起义,一次又一次地把革命推向深入,对这个现象,我们使用的课本理解为法国革命很彻底,予以了肯定。但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法国大革命,你就会发现这种肯定是站不住脚的。

  雨果的小说《九三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小说中的朗德纳克侯爵是保皇派,他要推翻革命党,潜回法国召集保皇党人集会。但是消息走漏了,革命党人派郭文带着革命军来追捕他。保皇党人发现以后就提前撤退,并放火烧了他们开会的房子。但是撤退过程中,双方都发现正在燃烧的房子里有3个孩子。朗德纳克侯爵就返回把3个孩子救出来,当然也因此被革命党人捕获。然后,按照革命的原则,是必须要处决朗德纳克侯爵的,因为他是叛军的首领,放了他就等于纵容残杀革命党人。但最后郭文释放了朗德纳克侯爵。因为他的良心,他所追求的人道主义精神,让他不能下手杀死一个刚刚救三个孩子于火灾中的老人。雨果在这个小说里,确立了人道主义精神高于革命原则的理念,而对以革命的名义进行的极端暴力予以了谴责。

  看了文学作品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法国革命会出现这么大的暴力和动荡,会直线深入,其实源于革命党人对公平、对正义、对自由平等的追求的格式化和绝对化,为了革命利益和最高原则可以牺牲掉人类的良知、同情心、怜悯心。片面强调原则,强调公共意志高于一切,强调人民的意志高于一切,所以,以人民的名义我可以判处你死刑。以前我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其实这就是暴力的根源之一。但在历史书中你分析不出良知的失守是造成法国大革命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历史课本没有这样丰富的细节。历史有一个最大的局限性,就是不涉及人性和人的内心世界,全是宏大叙事,缺乏个体的内心体验。文学里的故事情节可能有虚构成分,但内心体验往往是很真实的。

  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发育,包括良知、理性、审美、使命感等。要完成这些目标,必须是整体给予,很多时候没办法将文学、政治、哲学从历史中摘出来,如同我们不能给学生大脑分区:C盘管文学、D盘管政治、E盘管历史、F盘管哲学。当思想的河流流淌到哪里,我们就应该自然地学习那里的知识,无论它是文学的还是历史的。

  人的发展渴求人文关怀。“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健康的、和谐的,这是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提高人的个性修养和生存质量,优化人的认知结构,开阔其思维视野,增强人的气质魁力。在社会迅速转型和高科技发展对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观点、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影响、对人文知识相对忽视的总体形式下,教育出现了重“应试”,轻素质,重理轻文等实用主义的短视倾向,从而造成了青少年学生畸形发展,人文知识“营养不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应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历史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历史素养高不仅有助于培养“国家公民”,也有助于“个体”身份的形成。历史是个体身份认同的关键。它有助于自身定位,明了个人在时间长河中的位置,以及个人与全体人类的联系。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的根,不知道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位置,那他就丧失了完整的自我意识以及民族意识。而这种意识,恰恰是个人全面发展与负责任的公民身份形成所依赖的基点。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