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网络文学:文学自觉和文化自觉
李敬泽//www.workercn.cn2014-07-25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例如,文学的大众化、通俗化问题,普及和提高的关系问题,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新民主主义论》都做过有力的论述,解放区文学和新中国文学也都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时代的发展变化,需要我们做出新的理论探索。

  例如通俗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我们说文学要认识、表现、反映现实,但是,在网络文学中,我们怎么看待玄幻小说、穿越小说、武侠小说等?它们是否具有现实性?依我看,表面上是飞到了十万八千里以外,但根子还是在现实的土壤里,这些小说是在通过幻想的镜子来照见现实。幻想、梦想机制在通俗文学中是很基本的配置,即使是职场小说、都市言情小说,反映的是当代生活,内在的机制也是诉诸读者的代入感。这与传统文学是不同的。读《阿Q正传》你不会想象自己是阿Q,读《红高粱》你也不会觉得自己是“我爷爷”“我奶奶”,但读通俗文学,你通常会有代入感,认同乃至扮演某个角色。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白日梦的机制,它表达了人的希望和向往,以缓解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和焦虑,由此形成了通俗文学的特定形态和艺术方式。对此我们的文学理论无法应对,我们对大众层面的幻想诗学、梦想心理学研究得很不够。

  例如通俗文学的经典性与当下性。经典性是文学的重要诉求,也是大家现在对网络文学的一项主要质疑。经典的产生当然是重要的,但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总是极少数,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成为经典就没有意义。这就好比,我们这些人谁都不是伟人,也成不了伟人,但能不能说成不了伟人就都白活了?恐怕不能这么说。藏之名山、传诸后世不是通俗文学的首要目的,通俗文学的目的首先是抚慰当下的具体的人。一个青年工人,工间休息时拿出手机看一段小说,为的是放松一下。当然,网络文学肯定会出精品,但这一定是大量创作经验和阅读经验积累的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一时出不了经典,也不能否定其当下存在的价值。

  例如通俗文学的类型化问题。通俗文学的客观规律就是类型化,分门别类应对读者特定的心理需求。网络文学之初,也没有谁倡导类型化,结果做着做着就类型化了。很多类型是在通俗文学的传统中经过长期积淀、慢慢发展起来的,其中包含着一些复杂的原型、成规和技巧,你不遵守它,读者不买账。当然随着人类经验的扩展,也不断有新的类型出现,比如推理小说是随着现代大都市的出现而出现的,随着城市化和白领阶层的出现有了职场小说,等等。不能说类型化就没有文学价值,就是陈陈相因,每一种类型都包含着对特定领域的人类经验的精深研究和丰富想象。网络文学的类型化,总体上说还处于初级的、粗糙的水平,除了作家的探索,也需要理论上的总结。

  例如网络文学的读者心理、接受美学研究以及由此延伸的社会学研究和文化研究。通俗文学的读者在接受上是有它的规律的,比如快感补偿机制,生活中总有不如意,就希望在小说里把自己代入进去,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同时,它的读者高度分众化,一个读者不会什么都喜欢,他只喜欢某个类型,爱情小说还要分男屏女屏,专门针对男士和女士,针对女士的还要分少女还是熟女、已婚还是未婚、工人还是白领,等等。我们对网络文学的读者了解甚少,对他们的年龄分布、职业分布、阅读心理、人生观、价值观也了解很少。这方面的研究也会为社会学批评、文化批评提供新的材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千千万万人内心在想什么,他们的焦虑与困惑、希望和梦想。

  总之,课题很多,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实际上是补课。生活已经走在理论前面,我们现在应该把传统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并存作为一种常态,从中汲取新的力量。要建立一种全面的文学整体观,传统文学和通俗文学都是文学,不存在谁抢谁的饭碗、谁占谁的地盘的问题,双方要保持充分的交流和对话。在这样一个整体中,传统文学仍然是主流,体现着一个时代文学和精神的最高水平。现在,人们常说通俗文学要向传统文学学习,这当然是绝对必要的,但事情还有另一面,就是传统文学也要主动、积极地向通俗文学学习。通俗文学听起来不那么“高大上”,但“高大上”也是相对的、变动的,长期“高大上”,不接地气不接人气,就会枯萎,就会进博物馆。通俗文学是传统文学保持活力的重要资源,中外文学史上,一些作品本来是通俗文学,但随着时代变化逐渐获得正典地位,这也是文学的常态。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文学的评论和理论工作不仅对网络文学是重要的,而且有利于中国文学的整体发展。从历史上看,没有正统、主流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密切交流,就没有伟大的中国文学,现在和未来也同样如此。

  从心理影响机制重视价值引导

  网络文学必须加强引导。通俗文学本来就有市场驱动的属性,网络文学现在的主要媒介平台就是商业性网站,资本的力量起很大作用,如果没有自律,没有必要的管理,那么,低级庸俗就会大行其道,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国外有个报业大亨说过一句名言:从来没有一家报纸因为低估人性而赔钱。也就是说,资本的逐利性不加管束的话它就一定要不断地跌破底线,贬损人、践踏人的尊严。什么是色情暴力?色情暴力就是对人的贬损,拉着人向下,把人变成物。

  对千千万万的普通读者来说,这些通俗作品构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网络文学的一个新特点是,对一部作品的阅读是一个日常化的、持续时间很长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阅读和他在真实世界的行为、想法有一个相互投射影响的关系,在代入性的角色扮演中,他在作品中的第二自我一定会影响到他生活中的第一自我。网络文学的读者主要是青年,很多年轻人由此形成了对世界、对自我的基本看法、基本感受方式和想象方式。如何滋养读者的心灵和精神,增强读者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网络文学健康发展面临的紧迫课题。

  现在,也有很多观点认为,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区别就是没有编辑,大家想怎么发就怎么发,所以没办法引导。哪有这种事?你投下资本办一家网站就是为了让大家随便发?事实上,没有一家网站不是深入研究读者心理和市场定位的,他们都在琢磨什么样的小说能够满足读者,而且都有一套办法,反过来,他们也会用这套办法去要求作者,然后再去向读者营销推广。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不是那么简单,没有那么浪漫,网络同样有强势的编辑,问题只在于他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去选择和引导。

  一位网站的高管曾介绍说网络文学的生产原则就是多巴胺原则、快乐原则,就是读者哪方面欲求不满足,就提供对应的白日梦。他讲得很具体,连基本情节都设定了。我听了很受启发,但他讲了这么多,恰恰说明他就是那个制片人,他起码手里是有脚本的,能够引导他的编辑,也能够有效地引导他的作者和读者。关键是,我们现在那些脚本还是过于简单、直接,没有充分考虑人的复杂性、丰富性和人的精神向度。通过幻想和梦想机制使欲求得到补偿,这确实是通俗文学的基本规律之一,但是,古今中外优秀的通俗文学都证明了,它们不满足于简单、直接地回应,它们对人的心理机制有更复杂的认识和了解,它们也对人的向善向好抱有充分的信心。比如希望成功、希望出人头地,这都没错,但问题是什么样的成功?是豪车美女把别人踩在脚底下洋洋自得,还是一种社会价值的实现?有人指出,中外通俗文学的优秀作品也写个人成功,但这种成功最终都是利他的成功,而我们现在网络小说里的成功往往是纯粹利己的。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说我们的文化只培养利己主义者,中国更不能这样。

  通俗文学对应着人的某些基本欲求,但同时,它也追求、想象、探索和表现这些欲求的转化和升华,从而体现某种社会广泛认同的主流价值,给读者以意义感。大家常常提到“垃圾”这个词,什么是垃圾?就是直接地、单面地、粗俗地满足某种欲望。而是否转化、能否升华,则是合格的通俗文学和不合格的通俗文学的基本分界。

  所以,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文学的自觉,更需要文化的自觉。大家要意识到,我们不仅是陪着人取乐的,我们在影响人甚至塑造人,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俗文学有消费性、娱乐性,但任何时代包括通俗文学在内的大众文化,整体上都是有文化志向的。网络文学应该确立自己的文化志向,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首要位置,认真学习和继承文学的优秀传统,以优秀的作品激励人、鼓舞人,引领人的精神向善向上。

  我非常赞同马识途老先生的观点,对网络文学一要引导,二要多一点宽容。近期各地陆续成立网络作协,这是政府有关部门和作协组织对网络文学的有力引导。“净网行动”也有力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在整个行业重申了基本规则,努力建立合法秩序。网络文学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绝不是说一团漆黑,相反,我认为网络文学总体上是好的,20年来,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和作家,满足了广大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精神上的正能量。应该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网络文学的意义和作用,通俗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并存和相互促进,才是一个健全的文学生态,才能全面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看到,通俗文学的内在品质就包含着对生活基本秩序、基本价值的深刻认同,网络文学绝不是什么另类,网络文学与我们的社会和时代从根本上说是同构的,它常常反映、表达着人们心中真实的向往、梦想。善加引导,网络文学能够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提供充沛的正能量。

  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一个国家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学构成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通俗文学是大众文化原创力的基本源泉,由此可以带动动漫、游戏、影视的发展。有学者提出,我们可以借助大众文化传播实现在世界格局中的文化逆袭,这是一个良好的愿景,但还需要艰苦的努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民族的、现代的,又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新型大众文学,不仅满足中国人民的精神需求,而且走向世界,这是网络文学作家和从业人员,也是整个文学界的重大使命。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评论家)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