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品味园林形态所承载的京西历史文化
——专家学者谈《三山五园和京西文化研究与保护利用》
//www.workercn.cn2014-08-04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张连城(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教授):还有就是,宗教建筑成为三山五园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中,不仅有佛寺、道教宫观,还有广育宫、花神庙、关帝庙、龙王庙等。三山五园中的各类神佛殿宇不但给予皇族本身以精神慰藉,而且具有象征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例如颐和园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建筑风格。从颐和园北宫门向南,由山脚到山顶,可以清楚地看到喇嘛庙群分布于三层平台之上。位于第二层平台上的主要建筑须弥灵境是喇嘛庙建筑中体积较大的佛殿,位于第三层平台之上原有香岩宗印之阁以及四大部洲。从万寿山北面的喇嘛庙的建筑,可以看出当时乾隆所谓“兴黄教以安蒙古”的政治含义。

  叶亮清(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副院长):三山五园中的建筑景观还折射出当时社会经济基础。当时的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所以每个帝王不得不关心农业,三山五园出现了供皇帝观稼验农的景观。比如静明园周边有大片的稻田,园内也特别安排了观稼验农景观——溪田课耕,成为清代皇帝体察农情的重要场所。

  主持人:三山五园的命名应该也是有深刻寓意的吧?

  陈名杰:三山五园的命名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命名者的精神追求。对于“畅春园”的含义,从《日下旧闻考》的记载中可知,“春”并不是指只适合于春天居住,清圣祖玄烨将其命名为“畅春园”是想营造一种在“万物争春”的气氛中,八方来风无不合宜,六气运行无不顺达的治国理念。对于圆明园的命名,雍正帝认为:“圆明”二字寓意深刻,所谓“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也就是致力于品德圆满完美而臻于精妙之境,是君子不偏不倚动静皆宜的立身准则;日月无私普照万物,是出类拔萃之人的明智选择。对于三山五园年代最晚的清漪园,其命名主要是因为湖光山色是园林的主体,清澈广阔的昆明湖水在微风吹拂下泛起阵阵涟漪,这种自然特征应当就是“清漪园”的命名依据。光绪时期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有颐养天和之意,源自《周易》“由颐厉吉”、“养正则吉”等语。至于静宜园的命名则取自乾隆御制对联“山以仁为德,秋惟静与宜”之意,静明园的命名当取此地风光静谧,泉水明澈之意。

  三山五园是清帝避喧听政的主要地方,成为清朝的实际政治中心

  主持人: 三山五园不像一般的皇家园林,在清朝中期时已成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这也算是它的独特之处吧?

  张连城:清代帝王以园林离宫作为其避喧听政的主要地方。所以三山五园和紫禁城在政治功能上是相辅互补的。明朝皇帝的活动场所主要在紫禁城,只有两个皇帝在短时间之内不在紫禁城,而惊动朝野。但是清代皇帝在紫禁城居住的时间都非常短暂。紫禁城对于满洲皇帝来讲,只是权力的象征,所以才会在元旦、冬至和皇帝诞辰日举行大典时驾临宫中,来向全国各族人民表示他是皇权的代表。紫禁城成为了一个符号。皇帝具体处理政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三山五园。所以,三山五园皇家园林成为事实上的政治中心,是园林中的紫禁城。皇城内的紫禁城,仅是象征意义上的政治中心。

  何瑜:康熙皇帝自二十六年后,直到去世,每年有150余天在畅春园居住理政;雍正帝自雍正三年八月,园居理政后,平均每年在圆明园210余天;乾隆帝的理政地点,除紫禁城、避暑山庄、南巡和东巡途中之外,年平均驻圆明园120余天。嘉庆帝驻圆明园时间,年均160余天。道光帝驻圆明园时间,年均260余天,道光二十九年,有闰月,其园居时间高达354天。咸丰帝在咸丰十年(1860)八月初八,逃往热河前,驻跸圆明园7年,年均时间也达210余天。光绪年间,皇帝和慈禧太后大部分时间也住在颐和园。

  所以,有说法把三山五园作为清代皇帝的夏宫,这本身是不准确的。所谓夏宫,有人说是因为满洲皇帝怕热,为了避暑,就要到北京郊区建这么多的园林。实际上查一查皇帝的行踪,就可知清代皇帝大部分时间都在三山五园里度过,往往是在正月十五之前就到了畅春园或者到圆明园,直到腊月时才迁回宫中。北京的腊月和正月是什么概念?那是冰天雪地的,所以修建三山五园,初期是由于避暑,雍正以后则不是因为避暑的原因。

  三山五园建筑既是皇家居室,也是皇子的读书之所,成为皇家教育重镇

  主持人:作为皇家园林,除了政事,三山五园中发生的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家事?

  徐永利(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三山五园作为皇家园林,不仅是皇帝游玩观赏,处理政事的场所,还是众皇子们读书的地方。在畅春园内中路建筑中的闲邪存诚及韵松轩,西路建筑中的无逸斋都是当时皇子们的读书之所。闲邪存诚最初是作为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雍正二年(1724)改为了弘历读书之所,韵松轩作为众皇子在畅春园的读书之地,悬额为清圣祖玄烨御书。张英在以“韵松轩”为题的诗中,有“龙御紫庭朝听政,凤栖阿阁旧摊书”之句。位于畅春园西路建筑群中的无逸斋是皇太子允礽的居室和书斋,也是众皇子的读书之所。据当时的文献记载,畅春园内的皇子们在天还未亮之时,就要起床赶到无逸斋去读书。到了辰时,清圣祖玄烨在下朝后便来到无逸斋检查皇子们读书的情况。午饭过后,在玄烨到来之前,皇子们需写满文一篇,待玄烨到来后,皇子们需按照玄烨的要求来背诵经书。经书背诵之后,玄烨还要带领众皇子学习骑马射箭,这一系列的内容都按规定完成后,一天的学习方告结束。康熙二十九年(1690),畅春园的附园西花园建造完成,诸皇子们的读书之所也随之迁到了那里。其中皇太子允礽搬入了作为他寝殿和书房的讨源书屋,其他的皇子则被分配到了荷花池畔的四所寝殿读书作诗。

  赵连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内同样为皇子们设置了读书之所。弘历年轻时在圆明园的读书处是桃花坞,桃花坞内有两处书房,其中一处名“乐善堂”。关于“乐善堂”,清高宗弘历写了两篇《乐善堂记》,清晰地呈现了自己当时读书时的情形,从中可以看出,乐善堂周围的环境非常清幽,弘历在此学习读书,自然也感到心情非常舒畅。大约在雍正七年(1729),弘历的读书之所移到了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长春仙馆”。弘历还为此自取雅号为“长春居士”。据史料记载,清高宗弘历在圆明园读书之时,有几位老师对其影响颇深。清高宗弘历之所以能够登上皇帝的宝座,除了自己的才德外,与圆明园这些帝师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

  主持人:请举例说说,皇帝在三山五园中主持了哪些政务?

  张连城:清帝在三山五园理政的内容,大凡有常朝视事、御门听政、引见大臣、任命官吏、策试选士、阅试武举、筵请王公大臣、勾决人犯、接见外国使节等日常政务,一句话,内政外交均在这里处理。比如,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挟清德宗载湉向西逃命,次年八月二十日,慈禧太后还在西安,就发布懿旨,表示要“卧薪尝胆”,变法图强,清末“新政”由此开始,十一月,慈禧和清德宗载湉回到北京,驻跸在颐和园,以后的颐和园又成为推行新政的中心。

  郭黛姮:康熙五十五年(1716)上元节,清圣祖玄烨在畅春园的九经三事殿,给来京朝觐的外藩蒙古诸王、左翼科尔沁、和硕达尔汗亲王、和硕额驸罗卜藏滚布等赐酒。乾隆时期,每年正月则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宴赏来京朝贺的少数民族王公、首领。清高宗弘历八十寿辰时,班禅额尔德尼来京向乾隆祝寿,乾隆专门为班禅在静宜园修建了“宗镜大昭之庙”(即“昭庙”),乾隆五十五年(1790)九月十九日,乾隆和班禅在静宜园共同出席“宗镜大昭之庙”开光之礼。

  叶亮清:为了上朝的方便,清代王公大臣,在御园周边建起大小不等的园林。如大学士明珠在畅春园西修建了自怡园,而位于畅春园和圆明园之间的澄怀园,曾经是上书房和南书房的值房,呼称翰林花园。澄怀园东南侧的淑春园赐给了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傅恒。乾隆四十七年把淑春园南部赐给和珅,和珅将其改为十笏园。咸丰元年,恭亲王奕䜣获得赐春和园,次年,改为朗润园。清文宗奕詝给七弟奕譞修建了蔚秀园,作为退朝休憩之地。奕譞因参加了“祺祥政变”,取得慈禧的信任,晋封为醇亲王,同治十三年,奕譞的儿子载湉被慈禧立为皇帝,即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四年,奕䜣病逝,朗润园被充作内阁、军机处大臣会议之所,逢三、六、九日在此议政。

  三山五园的兴衰史就是一部浓缩的清朝国家兴衰史

  主持人:三山五园兴衰发展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徐永利:三山五园伴随着清王朝的兴盛而兴盛,伴随着清王朝的衰落而衰落,三山五园的兴衰史就是一部浓缩的清朝国家兴衰史。三山五园在乾隆时期达到鼎盛,以后随着国力的衰退而步入衰落之境地。清朝在乾隆以后畅春园逐渐荒废,到了道光朝,居住在这里的太后太妃们迁入绮春园,因此道光朝曾经对绮春园进行了较多的修缮活动。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力逐步衰落下去,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在疯狂掠夺之后,纵火将三山五园焚烧,英法联军的暴行受到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谴责,法国大作家雨果在《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怒斥英法侵略者是“两个强盗”。清政府在和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屈辱的条约后,又苟延残喘了几十年,虽然其间有洋务运动,但仍然没有挽救其颓势,甲午中日战争,“天朝上国”惨败于“蕞尔小国”,举国震惊,戊戌变法遂起,仅仅维持了一百天便失败了。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三山五园再次惨遭洗劫。民国时期的三山五园继续遭受军阀、土匪的破坏,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重获新生。

  (主持人:魏志奇)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