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构建当代中国的历史阐释学派
“历史阐释的真理之源”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李潇潇 王海锋
//www.workercn.cn2017-04-24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分享到:更多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恒认为,在历史研究领域,历史阐释不断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观念,从而促进知识的生产。世界发展、人类认知的无限性,决定了历史探索的复杂性。此种历史探索又决定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多样性。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历史解释——概念路径的历史解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丰子义提出,在历史阐释中,应该关注四个限度:历史阐释的主体限度;历史阐释的价值限度;价值评价的历史限度问题;历史叙述的限度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臧峰宇认为,从唯物史观出发讨论历史阐释的真实性问题,核心在于确立历史阐释的限制性原则。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董立河强调,思辨的历史哲学对于历史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思辨历史哲学的方法论意义在于,人类心灵不可能永远满足于混乱多变状态,而是要不断追求历史真实,由此为我们提供健全合理的世界观和历史观,重新树立人类对于历史(未来)的信心。

  在共识中推动当代中国历史阐释学的架构

  此次研讨会就如何展开历史阐释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第一,历史是事实,不是想象。绝对的相对历史主义所理解的历史,是想象的历史,企图以无边界的想象替换知识的流动和进步,为想象历史、以个人经验伸张历史提供根据。其问题就在于,错误地处理了事件与事实、记忆与事实的关系。第二,历史是大势,不是碎片。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记录的是发展大势,是历史规律的探索和确证,而非碎片化的个人经历和记忆。历史大势由三个方面构成:决定或影响历史进程的实践;人类及民族社会的生存状态;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历史研究不仅仅是对事实的细节及碎片的挖掘,也不仅仅是对事件记忆的巩固与刷新。它的根本意义是把握历史大势、发展历史规律,为当下人的行动指明未来。第四,强制阐释的历史不是历史。强制阐释的核心要点在于,背离历史事实,颠覆历史基准,以前置立场和模式,对历史作符合论者前置结论的阐释。在历史阐释中要警惕以下问题:简单搬用历史学理论以外的其他理论强加于历史研究,以文学想象和虚构取代历史实际,以文学叙事代替历史描述,以个体云集的文学话语强制历史。第五,历史阐释的目标在于追求确定性;必须从历史事实出发;历史研究应该讲大势,追求发展规律;要注意历史阐释的可公度性;应遵从历史阐释的大多数原则。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

  记者李潇潇 王海锋

1 2 共2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