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当代传统诗词:光景常新引人奋进的民族精神符号
——“雅韵山河”当代中华诗词学术研讨会综述
//www.workercn.cn2013-11-21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积极开创当代诗词教育与传播的有效途径

  培养旧体诗词的接受者与创作者同样重要,当代诗词要传之久远,后继有人,离不开诗词教育与传播。

  旧体诗词的传播问题首先是接受者问题。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大兴认为,作者和读者之间,应该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他抓住旧体诗词传播中“缺乏自己的接受者”这一制约旧体诗词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分析了缺乏接受者的原因,并指出旧体诗词如何培养自己的接受者。程毅中强调要将诗词格律教给中小学语文教师,他们才有可能传承给学生。我们通过教育的传承,既培养了诗词创作者,又为诗词的传播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坤尧的《香港诗词三大家》一文指出他们的诗词教学活动为香港培养了一批诗词人才,体现了大学教育传承诗词文化的功能。

  诗词教育的核心是“怎样写作”的问题。台湾中山大学教授简锦松指出,时下许多诗词写作的一个共性问题即“看不到我存在”,陷入知识性写作或虚假写作的误区。他认为,“写情必定是我的身体所在的情,写事必定是我的身体所在的事。”中国传统诗学中有“以诗存史”“以史证史”的优良传统,固然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但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受西方文学和现代叙事文学的影响,曾少立就提出了在诗词创作中容许“整体性虚构”,容许写与作者不直接相关的内容的观点。与会者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无论实写还是虚写,诗词要有“诗味”。

  诗词比赛作为检验诗词教育成绩、扩大诗词影响力的一种手段,也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张海鸥介绍了中华诗教学会的架构和所做的编纂《余事集——当代教授诗词选》和编写《诗词写作教程》等工作。有学者提出,同题共作的诗词比赛,不可避免地诱使参赛者陷入“知识性写作”的误区。如何使这类比赛更有效地成为检验诗词写作效果的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与会者认为,传统诗词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诗词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而传统诗词的使用与传播正是实现其价值的必要途径。推动当代诗词传播还要树立精品意识。罗辉说:“需要通过传统传媒和现代网络,加强对包括网络诗词在内的当代诗词研究,借鉴标杆管理理念,通过拓展诗评渠道,向社会展现当代诗坛中的精品力作,让广大读者在欣赏诗情画意的同时,接受其时代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熏陶,进而还可促进当代诗坛评论队伍与创作队伍比翼齐飞,让诗词评论指导诗词创作,让诗词创作促进诗词评论。”

  当代诗词并不缺乏精品力作,问题在于被淹没在大量平庸低劣的粗制滥造之作中,难以受到人们注意,甚至因此造成了当代诗词缺乏优秀作品的假象。曾大兴认为,要解决旧体诗词的接受者问题,必须通过各种方式,遴选当代优秀作品,立足于个案研究,在此基础上编撰各种类型的选本,通过注、评、译、论等方式,使优秀作品“大白于天下”。

  诗社活动和诗词刊物也是传播诗词的重要载体。新加坡新声诗社秘书长王华磊说:“目前来讲,传统媒体对诗词的宣传,一是要开辟报刊刊载,还有一个就是开辟电台、电视台的朗诵表演,充分发挥现有的新媒体和自媒体的作用,利用出版便利和新闻宣传的集结,相互促进。另外,利用网络媒体、多媒体的互动,不光是单独的静止的画面配上文字,更多要有动画的讲解,有利于音韵知识普及到低年龄阶段。有很多的内地和港台新移民、新加坡的学生到大陆来读书,可以通过他们扩大诗词创作与欣赏的空间。”

  在诗词的传播方式上,与会者认为,诗词吟诵是推广诗词的有效途径。诗词吟诵推广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大中小学生,同时还可以推及到乡村社区民众等社会群体。作为这次“雅韵山河”中华诗词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北京四中重阳诗会、中华诗词吟诵学术研讨会和诗词名家进校园等三项活动,正是推动诗词教育与传播的有力举措。

  与会者还提出,要让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借助音乐展演活动扩大诗词传播。著名歌唱家李元华多年来即从事古典诗词的现代演唱活动,她说:“过去古式音节,一板一眼,节奏单一,渐渐被人们淘汰,人们不喜欢那种念经式的、单调式的吟诵法。我们需要充分地挖掘诗词中的音乐性,只有辞美、诗美、曲美、调美、声美,才能达到情美、意美。”

  培育良好的诗词文化生态,繁荣发展当代诗词

  诗家学者关注的另一个中心议题是社会各界如何培育良好的诗词文化生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共同扶持中华诗词的发展,迎接中华诗词的崭新时代。

  充分发挥国家文化政策的主导作用,社会各界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扶持中华诗词的发展。陈进玉指出:“在我看来,社会各界包括企业界、教育界、文化界、新闻界、科技界。我觉得中华诗词普及活动搞好了有几个好处:一是有利于诗词创作研究和创作水平的提高;二是有利于改变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有公益效果;三是弄好了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诗词作者与作品的经典化问题,是培育良好的诗词文化生态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当代诗词作者甚多,但诗词没有真正得到圈内圈外人的认可,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我们这个时代的代表性诗人,缺乏经典作家和精品诗作。

  与会诗家学者认为要通过适当的作品研讨会,利用现代传媒对优秀的旧体诗人进行培养与宣传,将这批诗人的影响推广到社会各个层面。要组织力量编写百年诗词选本和总集,予以注释、评论甚至外语翻译。树立经典作家和作品往往离不开批评家,要组织力量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进行学理性研究。批评家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将好的作品输送到读者手中。

  明确当代诗词的学科归属,有利于诗词研究与批评的展开,也有利于提高诗词创作水平。中国新文学学会秘书长李遇春是参加此次会议的为数不多的当代文学研究者之一,他强调要赋予旧体诗词以当代文学品格,呼吁更多的当代文学研究者来关注当代诗词研究这一重要的学术领域。

  企业对诗词事业的支持,往往停留在为诗词文化活动提供资金的层面上,企业家诗人陈文增则从诗词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诗词刊物和诗词社团在凝聚诗词队伍、形成当代诗词文化生态中无疑起着纽带作用。《诗词之友》执行主编张脉峰在论文《试论当代诗词社团(刊物)生存境遇及发展前景》中探讨了诗词社团与诗词刊物的功能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意见。

  此外,此次研讨会发言和论文中还涉及到当代中华诗词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如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郑伯农、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仁珪、国务院参事胡本钢等关注当代诗词文献中心的建设,希望由中华诗词研究院出面,组建国内最权威的诗词文献中心。郑伯农表示,要把几十年来收藏的诗词文献无偿捐献给诗词院。此外,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吴孟庆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史馆的作用,对全国的诗词界状况作一个彻底的调查,形成志书式的研究报告,使中华诗词研究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赵仁珪、张海鸥、马大勇、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刘梦芙等均提出了联合学界力量组织编写《二十世纪格律诗词史》的建议;李遇春提倡吸引现当代文学研究者进入当代诗词研究领域;中华诗词研究院副院长周兴俊阐述了毛泽东诗词是当代诗词改革创新的典范,毛泽东诗论是当代诗词改革创新的指南,等等。从会上的发言到会下交流,诗家学者们就当代中华诗词发展繁荣过程中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反映了当代中华诗词研究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为当代诗词创作与研究注入了强大的信心和强劲的动力。

  中华诗词研究院学术部 (莫真宝、张芬供稿)

1 2 3 共3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