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再呼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www.workercn.cn2013-11-26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编者按近年来,克服、纠正应试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正逐渐形成共识,但大家主要重视基础教育阶段,而对高校却关注不够。日前,中国教育报和山东省社科联共同在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实现中国梦研讨会”。一批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领导和相关领域专家,就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作了热烈讨论,发出新的呼吁。现将部分与会代表发言予以摘登。

  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李功毅:

  顺应时代要求,增强紧迫感

  这些年总体来看,大家更多关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纠正、改变应试教育的各种问题,而对于大学阶段开展素质教育,并没有受到普遍和足够的重视。结合实现中国梦深入思考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会看到必然趋势,增强紧迫感。

  第一,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在过去的主要解决温饱的发展阶段,社会更多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物质需要问题,而对人的本身的发展、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关注不够。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的生存物质条件不断改善后,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要会逐步凸显出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参与中央关于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文件的起草,大家普遍呼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起草小组讨论,为什么现在学生心理问题突然多了,这可能与独生子女有关,与社会竞争压力增大有关,但也反映出人们物质生活条件改善后,人本身的发展,特别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更加受到关注。当前,我国进入物质条件更加改善、全面实现小康阶段,人的发展、人的精神需要会更加凸显。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现了对人的关注,就是要启发学生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觉悟,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第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经历偏颇后,对于教育规律回归的再认识。文革以后,恢复了教育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们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同时大家也看到了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不断滋生,愈演愈烈。走到今天,学校、家庭、社会都不可避免地要承受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教育带来的弊端和恶果。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的教育,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和养成,不仅损害了学生自身的健康快乐,压抑了他们的创新潜质。而且,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善与人合作,等等。这些在企业、用人单位看来最重要的品质,恰恰是我们教育“产品”的软肋。所以,大家认识到还是要回归教育规律,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的时代呼唤。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和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多。在与世界交往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我们的公民有良好的素质。然而,目前的情况确实不容乐观。国民素质的提高,学校教育是打基础的,是希望所在。要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把年轻一代培养好,为国家形象树立和世界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今天,我们党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骨干力量,也是受益者,事业对于他们的素质要求将更加全面,他们对幸福的理解追求也需要有新的境界,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有良好的人文素质。

  总之,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强烈呼唤,希望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更深刻、行动更自觉、措施更有力。

  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党组成员周忠高:

  人文素质教育助推中国梦

  人文素质教育能培养最基本的“人”。人的自信、人的品格、人的意志力,人的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职业精神,人的沟通能力、亲和力、协作力、协调力等,都要靠人文素质教育去雕塑、去激活、去培育。

  目前,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方式方法老一套,以人为本做得远远不够,靠强制灌输,苦涩乏味,晦涩难懂,歪曲“真”经,尽管我们的党的科学理论,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年年都要求进课堂、进教学、进学生头脑,但是,实际上学生离真正弄懂、吃透、会用还有很大差距,原因就是讲得缺乏“兴趣”,授课人讲得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缺乏“艺术性”,当然,也有一个讲的内容与社会现实存在反差的问题。人文素质水平提不上去,对国家和民族的复兴是不利的,更谈不上实现中国梦。

  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精神颓废问题也比较突出。数字显示,因为精神疾病而退学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而这28%的大学生里面有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就是我们的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缺失或教育不到位的负面表现。

  人文素质教育能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形成一种真正的民族情结和民族气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实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把国家、民族和人民联系起来。如何实现中国梦,就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依靠中国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最终依靠人才,靠广大工人农民,靠广大的知识分子。学校肩负的责任是制造一种特殊的“产品”——人才。

  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巡视员、教授韩延明:

  让素质教育成为大学文化内核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近期,我国大学校园频爆命案,令人震惊,以致“感谢室友不杀之恩”成了网络流行语。因此,高校必须把大学生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教育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个体生命体悟和情感体验。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引导大学生去关爱人类、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也关爱自己、珍爱生命,从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和“至善”中当包含人文素质教育。大学源远流长,就在于大学所培养的一代又一代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延续了人类的文明。大学时代是大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健全身心、确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因而大学教育尤需高度关注大学生的知识渴望、心理需求、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通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激励大学生努力建构自己的健全人格和意义世界。

  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形成昂扬向上的大学精神。守望大学精神,捍卫学府尊严,遏制学术腐败,高扬学者风范,历来是世界著名大学始终坚守的理念、原则和气节。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就是人的气节。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大学,更应有大学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营造独具特色的人文校园氛围。恬静的人文治学环境,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丰富的历史文化,多元的知识信息融合汇总在大学之中,构成了大学丰富的人文资源。这种资源,对大学生有着非凡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种力量,可以促使学生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完善自我。这就是大学文化的力量。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