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教育联盟: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www.workercn.cn2014-05-05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李红恩 高丙成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非正式组织(也称为自组织)的价值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各种教育联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在教育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教育联盟是什么样的组织?

  第一,草根式的组织。“草根”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土生土长的生存环境、自下而上的生长方向。教育联盟是一种非正式组织,由教育领域中工作性质、兴趣爱好以及理想信念相似的一批人通过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为规则组成学术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知识,充满着鲜活的教育生命力。

  第二,扁平化的管理。教育联盟打破了传统的科层制管理体制,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管理的层次。通过决策层和实践操作层之间管理层次的减少,联盟成员可以迅速地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反应。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联盟成员之间的即时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成员之间频繁交往,渠道通畅,信息传递快捷,也使得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成为教育联盟重要的价值表征。

  第三,多样性的资源。分享与贡献不仅丰富了联盟成员的教育教学知识,弥补了正式渠道在信息收集上的不足,而且有助于联盟成员理清思路、开阔眼界、掌握方法,让致力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不再只顾低头赶路,而是学会判断路在何方。此外,联盟给予所有“在路上”的人以力量:有引领、有鼓励、有加油、有推动。

  第四,坚实的凝聚力。非正式组织的教育联盟是以联盟成员的心理情感以及共同追求为基础自发形成。教育联盟通常并无法定地位,也没有固定形式,联盟成员结合在一起的重要因素就是对于教育的感情,以及由这种感情引发的归属感。同时,维护联盟正常运转的规则也是自发形成的,并且得到成员的一致认可,因而也具有更为坚实的凝聚力。

  教育联盟对教育发展有什么意义?

  首先,教育联盟的出现有利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目前正在推进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组织行为,而以自组织为特征的教育联盟可以根据本联盟的目标与愿景,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土壤与发展方式,这样不仅能够形成自下而上的富于活力的教育力量,同时也孕育着综合改革的突破点和创新点。

  其次,教育联盟的构建有利于发挥教育的协同创新功能。教育联盟全方位的交流、多元化的协作以及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资源共享平台,可以突破时间、空间以及功能上的限制,发挥联盟内部不同主体的优势与专长。

  再其次,教育联盟的发展有利于彰显不同教育群体的利益诉求。联盟成员依托这一平台,对感兴趣的话题或者现象进行探讨,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不同教育群体诉求表达与意见整合的过程。

  教育联盟的成长要注意什么?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有的教育联盟并没有可以共同遵守的章程,同时也由于缺乏正式组织的监管,其在发挥功能与作用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散播负面信息、引导错误理论等消极情况。为使教育联盟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强管理,使其规范化运作。由于自组织本身具有的诸如结构松散、缺少主管部门等“基因”,一些教育联盟在运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管,其内部关系也常处于动态变化中,比较容易发生方向性问题。所以,对这些联盟应加以教育、引导、转化和改造,促其实现规范化运作,从而调动其中积极因素,引导其向正确、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是要发挥核心人物的引领作用。作为一种自组织,教育联盟的管理者常常是由一个或几个自然形成的、有一定权威的核心人物来担任。因为不是联盟授予正式权力,成员也能在心理和行为上接受并服从,因而教育联盟中核心人物的素养,能直接影响到联盟的发展取向。发挥好“领头人”的引领作用,有利于对教育联盟实施有效的管理与引导。

  三是要强化目标意识,形成联盟文化。教育联盟的形成,往往建立在共同的目标基础之上。所以,在联盟的运作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其成员对组织发展目标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以此引导成员从心理和行动上真正融入到联盟中。在此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联盟文化,并在建立和培养自己文化的过程中优化联盟的内外部生存环境,以保证联盟在正确的组织文化引领下,实现自身的目标与价值追求,从而让联盟真正成长为一个学习与研究的共同体。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