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做学问不怕观点思想不成熟,就怕不老实
夏斌
//www.workercn.cn2016-10-31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有价值的文章不是光批评,而是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做学问不怕观点思想不成熟,就怕不老实

  我认为,从经济学人本身这样一种工作角度来讲,有三类经济学家:一是理论经济学家,目标就是要摘取诺贝尔奖,就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进行规律发现;二是应用经济学家,研究经济转轨,研究中国制度变革,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其主要工作内容是研究短期政治、长期政治的演变和制度的转型;三是“飞机场经济学家”,善于分析常识的经济学家。这三类经济学家我们都需要。如果从一种更宏观的字眼看,中国当代经济学人使命是什么?我认为有两大使命:研究中国加快制度转型;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有没有理论规律。

  要完成这两大使命,我觉得应该好好学习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今天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世界。这样背景之下,我们如何与世界互动,世界有什么反应?最后结果是什么样?我想世界经济史上有很多东西可以借鉴。人类发展史有不少教训,有的甚至非常惨痛,因此未来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应该有它的逻辑。应该了解世界的大背景、大逻辑,了解制度政策变化可能发生的情况,借鉴历史指导中国。

  我建议应读点经济学术史。我们要尊重先人、前辈,但是我们也不要迷信前辈,更不要简单地迷信主流经济学。理由是: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主流经济学家都在反思;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它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包括它的局限性。任何一个学派都不是常青树,都不能永远独占舞台。

  作为经济学人,我们首先要明确“我是干什么的”、“我研究哪一块”,不要什么都研究,不要东碰碰、西碰碰。做理论经济学要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30年磨一剑,才可以磨出好东西。比如,得过诺贝尔奖的一个人1960年写了关于社会成本问题的著作,到了几十年以后才得诺贝尔奖。期间,他没有写过多少东西,远远不如我们中国有的经济学者写了这么多的文章。做政策研究要脚踏实地,善于调研。有深度的文章不需要摆花架子。有价值的文章不是光批评政治,而是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深度的文章,不能光是隔靴搔痒,不要嚼人家已经嚼过的馒头,那样没有出息。不要说人家听不懂的话,那是似懂非懂。

  做学问要善于捕捉经济运行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准确判断问题,判断问题矛盾的性质与特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经济规律、经济大势呈现特征性的东西;政策研究要回答的不仅仅是应该怎么办,而且要回答具体怎么办。

  做好这些的经济学者,其思想其观点就可以从一个国家的发展、政治制度演变历史中找到他的影子,就能见证历史,影响历史,这就是政策经济学家的使命。

  经济学人应该是良心的守望者、知识的守望者,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见风使舵。如果经常是今天否定自己的昨天,今年否定自己的去年,不断地打自己的耳光,这样的经济学人是没有出息的。经济学人做人做学问,必须老老实实,不怕自己观点思想不成熟,就怕不老实。社会和历史的眼光是客观的,只要老实做人和做学问,早晚都会得到承认,同时在劳动报酬上给予一定肯定。(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