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独家稿件-正文
口述实录:“守住那方心灵的净土”
——青岛市总工会主席于睿谈“每周一讲”
本报记者 白青锋 杨明清//www.workercn.cn2014-02-18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于睿

  于睿观点

  开展好“每周一讲”活动,对于倡导职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职工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经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相结合为一”,“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他的这种观点被后人凝结为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在青岛市上海路6号院的文化宫大楼内,有个知名的“知识就是力量——每周一讲”,它的主办者是青岛市总工会,它的承办者是青岛市工人文化宫。说它知名,是因为这个讲座自打1983年4月8日开办那天起,就一直催生着“知识就是力量”的精髓,在30年的风霜雪雨,暑往寒来中,从来没有停止过,至今已开办了1280期,听众达20多万人,这在全国工会系统独一无二。因为讲座时间放在每周一的晚上7:00至8:30分,所以被人们形容为“永不熄灭的周一灯光”。

  “30年如一日,这是何等的毅力与坚韧,”一位名叫李先的听众感慨地说,“30年滴水都可以穿石了,青岛工人文化宫还在持之以恒地办讲座,真让人敬佩和折服。”

  不久前,本报记者专访了青岛市总工会主席于睿,请他就开办“知识就是力量——每周一讲”的有关情况作了介绍。

  谈到“每周一讲”的起源,于睿介绍说:

  提起“每周一讲”,还要从30多年前的1983年说起。

  1983年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全国有数百万城镇待业青年亟待安置,为数不少的年轻人处于迷茫与困惑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兴起“振兴中华”读书热,青岛市总工会因此要求市工人文化宫开办一个讲座,以满足广大青年人对知识的追求。

  经过积极筹备,1983年4月8日“每周一讲”开课了。那天,针对当时街上流行的长头发、喇叭裤、蛤蟆镜,青岛雕塑家徐立忠讲授了《美与生活》。他结合雕塑美学告诉青年人,真正的美,是源于生活的自然美和心灵美,并不是留长头发、穿喇叭裤、戴蛤蟆镜。 原本想“试试看”的这次讲座,头一次就来了68位听众,此后期期爆满,仅能容纳几十人的文化宫阅览室,往往一下子涌进来一二百人,很多人是站在走廊上听讲的。开办没多久,“每周一讲”定下了主题:知识就是力量。

  1984年以后,“每周一讲”名声越来越大,听众越来越多,对讲座提出的要求也更高了。80年代的文化热,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蓬勃发展起来的,人们对古今中外许多过去被“文革”禁锢的知识求知似渴,对中国改革开放和与百姓密切相关的事物更加关注,盼望能够得到启发和指点。于是讲座由单纯的文学艺术发展成为综合性讲座。从此,“每周一讲”以其广博的内容,众多的听众,成为名满岛城的文化大沙龙。

  当时“每周一讲”因听众太多,只好由最初的自由参加到凭票入场。当年,评论张贤亮小说的海报一贴出,门票很快就被一抢而空。应广大听众要求,又追加了两场,而且讲座临时改在可容纳数百人的上海路小剧场,但追加的门票仍供不应求。开讲当晚,不仅剧场内座无虚席,连走道上都挤满了人。

  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一个小故事:1984年4月的一天,作家吕铭康主讲《电影欣赏漫谈》。一位来自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年轻人听得聚精会神。讲座结束后,他还不舍得离开,虚心地向老师请教问题。后来,这位听众成了“每周一讲”的常客,凡是和电影电视有关的讲座,他几乎场场不落。一年后,他顺利地考取了北京广播学院。当年的这位普通听众如今成为央视节目的著名主持人,他叫毕福剑。

  谈到“每周一讲”的具体实施,于睿介绍说:

  我们的“每周一讲”一直是由工人文化宫的宣传科、图书馆现在改名为文化传播部负责,有专人负责此项活动。30年来,“每周一讲”共经历了五任组织者。场地开始是在不固定的教室,后来在阅览室。2003年工人文化宫新大楼建成后,“每周一讲”移到了能装下200多人的一楼会议室。

  刚开始,我们的讲座主要是以文学艺术为主,后来发现听众对新闻时事、社会热点以及政治、经济、科学、教育、历史、生理卫生、心理学等方面也感兴趣,而且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增加了许多学科的内容,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的知识讲座。

  30年来,“每周一讲”已形成了一支德才兼备的讲师队伍。讲座老师主要来自青岛市的各行各业,不仅有专家教授,还有岛城方方面面的知名人士。30年来,有近200位老师来文化宫讲过课,他们来自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等单位。岛城诸多专家学者也都曾在“每周一讲”讲过课。

  “每周一讲”的听众刚开始时是以青年职工为主,后来陆续发展为上到70多岁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儿童都来听。开始是赠票,后来为了便于管理采取售票方式,从一毛钱到五毛钱,再到一块钱二块钱,从2004年至今是三块钱。“每周一讲”的经费由青岛市总工会定期拨款,专款专用,由工人文化宫具体组织实施。

  “虚伪市场拆毁了百年品牌老店,虚拟网络逼走了实体书店,浮躁思想造就了文化沙漠。但是,在岛城工人文化宫有一群倔强的人,他们坚持三十年用心血挥洒如雨浇灌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每周一讲,这片文化绿洲正在根深繁衍,形成岛城乃至全国的文化地标。”这是一位名叫史全的粉丝,在坚持聆听28年“每周一讲”后写下的感言。

  谈到广大听众对“每周一讲”的反响,于睿举例说:

  青岛新阳光心理研究所所长李克富老师是从1986年到青岛读书时开始听“每周一讲”的,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积淀。后来他也站在了“每周一讲”的讲台上,成为如今最受听众欢迎的老师之一。

  听众刘春蓉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曾经被人认为青岛是一片文化沙漠的时候,工人文化宫的‘每周一讲’却如沙漠里的一汪清泉,在哺育着一片绿洲,在生活匮乏的日子,曾经滋润过岛城不甘寂寞的追求着精神文明的市民。”

  听众姜美华在纪念“每周一讲”30周年的征文里这样写到:我是“每周一讲”忠实而又痴迷的听众,无论是酷暑燥热,还是严寒刺骨,我都会为这顿精神大餐欣然前往,即使暴雨当头冰雪阻隔,我也会毫不迟疑地跨出家门。近年来,虽然我大部分时间在国外,但只要回到青岛,我最想知道的事情就是我时常牵挂的“每周一讲”现在办得怎么样了?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看看我心中这块珍贵的精神家园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位坚持听讲十几年的听众贾贵亮说:正是因为坚持听课十几年,使我受益很大,开阔了视野,开拓了思路,也使我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企业报总编。“每周一讲”是我思想和文化启蒙的良师益友。

  “每周一讲”2007年就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工会十大活动品牌之一;同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07年青岛市文化建设七大亮点之一;2013年,为纪念“每周一讲”开办30周年,他们编印出版了30万字的“每周一讲”30周年文集。

  谈到“每周一讲”30年不衰的原因,于睿说:

  一是“每周一讲”始终坚持面向社会,面向职工的公益性服务宗旨。开展好“每周一讲”活动,对于倡导职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职工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把“每周一讲”作为发展先进企业文化职工文化、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平台和阵地,不断推动“每周一讲”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每周一讲”耐得住平淡,忍得住平凡,守得住阵地。30年来,“每周一讲”的发展有高潮,也有低谷,但一直在坚守,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快速转型、焦虑迷茫心态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每周一讲”始终在默默地坚守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致力于塑造美好心灵,提高职工素质,在喧嚣浮躁的社会背景下默默守住了那方心灵的净土,成为职工的知识殿堂和精神乐园。

  三是“每周一讲”有一支德才兼备的讲师队伍。他们来自社会各界,但都有丰厚的学识和为传播文化而奉献的精神。有近200位不计名利的老师来到“每周一讲”授课,讲课最多的老师,累计讲课次数已达89次。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使“每周一讲”有了质的飞跃。

  (素描:法明)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