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接地气是新闻工作的生命
唐大山//www.workercn.cn2014-02-08来源:西藏日报
分享到:更多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信息时代的飞速猛进,新闻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个别记者就养成了坐在车里一日数百里写稿或者宅在办公室里打电话、收邮件写稿的毛病,网络上海量的信息也使一些供稿者形成了胡编乱造的不良风气。新闻工作的对象是广大群众,如何让群众愿意接受、乐于接受,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衡量新闻工作成效最直接的标准。广大新闻工作者要自觉接地气,主动“走转改”,切实提高所从事工作的针对性。

  走进基层,到生产一线体验生活,是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新闻工作者的两只眼睛,要一只向上、一只向下。向上是指要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熟悉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服务大局;向下是指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各媒体记者要了解基层、了解采访对象。有的电视新闻,观众不爱看;有的成叠报纸,读者根本不翻;有的广播电台节目,听众直接就调过去了……为什么受众不买账,工作没成效?不能怪受众没水平,而是有些新闻工作者总在闭门造车。新闻工作者要经常到基层看一下,这个看不是浮光掠影走形式,要带着采访任务去看。社区公共设施的使用情况、村容村貌的概况、村民的精神风貌等,都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该地实情。有了对采访对象的直观感受,构思有灵感了,动起笔来感情也与之前会有根本的不同。

  尽可能多地采集信息,掌握信息源,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本领。新闻工作者初到一个地方得到的只是概况,通过多听才算真正开启采访过程。采访对象有什么心思、群众真实的想法是什么,都需要主动去听,就是听听他们到底在说什么。转作风是“走转改”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新闻工作者俯下身子倾听群众心声,海量采集信息。为了保证所采信息真实准确,还要多方佐证,就是尽可能多地增加信息来源。新闻工作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尽可能多地掌握素材。这些素材不一定都有道理,但通过梳理可以知道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喜欢什么样的播报形式。特别是在边疆民族地区,从新闻工作的角度来说,学会听非常重要。

  有针对性地提问,是新闻工作者主动作为的体现。做好新闻工作的前提就是尽可能多地了解受众的现状。听到的可能只是大而化之的情况,要想更深入地掌握实情,还必须带着问题去问。在询问自己想要内容的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这有助于采访的深入。这种提问面可以很广,问群众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有哪些需求,问群众了解哪些惠民政策,问群众在具体发展方面有哪些建议,问群众在维护长治久安方面有哪些想法……根据采访要求,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后,就是一篇有说服力的稿件。

  精心打造,生产出合格的新闻产品。得到足够的素材,就可以打造出所需要的新闻产品来。这些产品因媒体的不同而不同。电视作品要根据客观真实声情并茂地把各地生产建设和火热的生活展示给观众,报社要用通俗易懂鲜活的文字使读者愿意看,并从中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雪域高原发生的巨大变化,广播电台要通过听众喜闻乐见的栏目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遍西藏大地。总之,要让受众感觉到收听收看的内容正是自己想知道的,也是所需的。这样,受众就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收听收看和阅读。真正接地气的新闻作品,是深受受众欢迎的,也是新闻工作者成长成熟的体现。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