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为了青山处处绿,碧水款款流
——北京生态文明建设中水土保持工作一瞥
//www.workercn.cn2014-02-28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生态治理 保护首都生命之水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目标是使流域内的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建成后的生态清洁小流域要求沟道基本保持自然状态,确保汛期行洪安全,把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扰动限制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内,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决杜绝对地球母亲不计后果的掠夺。

  在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理念上,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坚持近自然的生态修复理念,重新构架人与自然相依相存的和谐关系。在实践上,统筹考虑水源保护和农村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一、二级水源保护区,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溯源治污,源头护水,治污、治垃圾、治理违章,建设河岸库滨植被过滤带。2013年修建生态防护坝19公里,生态护坡5.5万平方米,改造排洪渠1000米,治理河岸库滨带2.8万平方米,恢复湿地1.1万平方米,清理沟道56万立方米,保护了山区生态环境,维护了河库的健康生命;利用雨洪水和中水2万余立方米,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怀柔北宅小流域的治理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北宅小流域位于怀柔水库二级保护区,怀九河贯穿整个小流域。治理前,怀九河河道断流,河岸坍塌,河道里到处是大大小小的砂石坑,对汛期行洪极为不利。两岸硬质护坡裸露,植被覆盖率很低,雨季时,上游来水,无遮无拦一泄而下,极易造成灾害。通过中德合作项目,对流域内1200多米的河道进行了生态修复。利用不规则的块石、卵石等天然材料,沿河岸坡脚码砌,形成错落有致的天然护岸,保证水流畅通,免除了洪水威胁,又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洄游通道和栖息场所。经过三年治理,如今的怀九河两岸,植被茂密,绿树成荫,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清新的空气,宜人的风光吸引了大量的城里人到这里度假,他们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自己陶冶了身心,也给当地老乡带来了可观收入。

  面对城市的开发建设,水土保持从源头管理,建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制度,高效配置和保护日益减少的水土资源。截至2013年底,本市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3830个,涉及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841平方公里;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2636处,累计增加集蓄雨水能力约60万立方米;采取临时覆盖措施3493万平方米,有效抑制施工扬尘;植树1639万棵,种草10030万平方米,恢复植被17300万平方米,建设水土保持挡墙556千米,建设工程护坡424万平方米,建设植物护坡733万平方米,减少水土流失总量约370万吨,城乡建设中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保护了生态环境,服务了绿色北京建设。

  生态修复 宜居不是梦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改善了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山区百姓的生存状态,强化了农业和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对于那些具有丰厚的民俗和自然旅游资源的小流域,北京水土保持工作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打造休闲观光小流域,引导农民把农耕业和畜牧业对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流域资源环境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使生态保护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齐头并进。

  2013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溯源治污为突破口,保护山区水源。新建污水处理设施7处,增加污水日处理能力300吨,建设垃圾处理设施1900余处,新增垃圾日处理能力200吨,实现了垃圾减量和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监测数据表明,生态清洁小流域出水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水质三类以上,流域内污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配套水源工程34处,发展节水灌溉5200亩,整修梯田551公顷,建设农路56公里;美化农民居住环境,实施村庄绿化15万平方米。

  延庆县整合东部山区的四海镇、珍珠泉镇和刘斌堡镇的沟域资源,继百里山水画廊之后,又建设了“四季花海”市级示范沟。“四季花海”示范沟西起刘斌堡乡刘斌堡村,东至珍珠泉乡南天门村,沟域总长度47公里,面积164.17平方公里,囊括了16条小流域,惠及29个行政村。为了打造沟域经济亮点,丰富四季花海内涵,自2004年以来结合沟域经济总体规划,集中开展了10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形成了生态景观。其中珍珠泉乡上水沟小流域引进欧盟小型水体恢复(沟、河道)治理理念,建成了防洪安全、沟道水系畅通和湿地景观并重的自然修复系统;四海镇南湾小流域以四季花海产业为依托,配套节水灌溉系统和膜面集雨系统,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和观光休闲旅游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盛夏时节,8200亩鲜花,争奇斗艳,姹紫嫣红,蜂蝶上下翻飞,阵阵幽香袭人。50公里长的花海景观大道,亩均产值是传统农业的四倍。面对这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村民们喜不自禁地说,“花香飘四野,人在花中眠,日子节节高,处处是花园”。

  平谷区熊儿寨乡老泉口村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因村中有一口老泉而得名,是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也是国际徒步大道的终点。老泉口小流域面积只有6平方公里,在治理前,河道崩塌,排水不畅,雨天一街泥,刮风垃圾飞。村里黄土裸露,柴草、粪肥乱堆乱放,村民的生存环境恶劣。牵牛要牵牛鼻子,老泉口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先对河道进行修复治理,整修疏浚后的河道加上坑塘和蓄水池成为绝好的集雨场,还新修了320米长的配套排洪沟,防洪减灾效益明显。通过小流域治理,村里2000平方米的闲散地也披上了绿装,美化了村容村貌。152处污水处理设施使生活污水全部达标排放。村里还为每家每户配置了4个生活垃圾分类垃圾桶,垃圾的消纳实现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现在的老泉口村,屋前屋后是菜园,村里像花园,全乡变公园,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最美的乡村”之一。此外,老泉口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还本着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下游建成了老泉公园。公园里小桥流水,莺飞燕舞,凉亭、花架点缀其中。现在的老泉口村,水清岸绿,沟道整洁,静谧的农家小院,间或听到的鸡鸣狗吠,让人宛如置身江南的桃花源。

  生态保护 调整产业结构

  在特色林果种植区,以完善农业生产设施条件为重点,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形成一批特色经济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农村建设,服务沟域经济发展。2013年,栽植经济林5780亩、乔灌木363亩,年吸收二氧化碳2万吨,提高固碳能力6100吨/年。

  京西樱桃沟,一个极富诗意的名字,常常触发起人们的美好遐想。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因为地下有煤,过去人们大多靠挖煤为生。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煤矿关闭了,今后的日子怎么过?老百姓的困难就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集结号。土是生存之本,结合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帮助村民修建梯田150亩,整治土地375亩,并全部实现了节水灌溉。利用樱桃沟独特的小气候,他们帮村民成功引进种植大樱桃,品种从当初的5个,已增加到现在的60多个。年产量从几千公斤提高到4万公斤。每当采摘季节,漫山遍野,晶莹剔透的樱桃挂满枝头,吸引了众多城里人到这里采摘观光。尽管时价高达毎斤200元,高出市场价4倍,但仍供不应求。樱桃沟的山绿了,水清了,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过去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樱桃沟,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不少人家盖起了别墅。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樱桃沟人从靠山吃山毁山到养山保水致富,实现了从黑色经济到绿色经济的转变,环保意识也大大增强。

  房山区贾峪口小流域的贾峪口村以林果生产为主导产业,其中白海棠是其特色产品。当地生产的白海棠具有色白、皮薄、果实大、含糖量高的特点,是北京地区不多见的优良、特色品种,具有很高的市场发展潜力。但是在治理前,白海棠缺乏有效管理,果树得不到及时灌溉,部分白海棠长势不好甚至死亡。白海棠年产量只有不到1000斤,形不成规模,产业发展受到限制。2011年,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扩大白海棠的种植面积、整修破损的梯田、配套节水灌溉工程,为方便果品运输和观光采摘,还修建了田间生产道路。这一系列举措,带动了村民发展白海棠种植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种植规模和产量逐年增加。预计2015年,白海棠年产量可达到10000斤,按市场价30元/斤计算,可增加农民收入27万元,仅白海棠种植就可使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519元。生态清洁小流域增强了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后劲,为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大提升了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北京市山区建成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经济产业的生态清洁小流域。“板栗一条沟”、“京白梨一条沟”、“薄皮核桃一条沟”等特色种植产业蓬勃发展、远近闻名,带动了观光采摘、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

  技术创新

  水保实现精准化

  为了充分发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定位的四大功能之一的生态涵养功能,水务部门将全市划为1085条小流域,其中山区576条,平原509条,为实现水土保持网格化管理奠定了基础。另外,还建成北京市水土保持核心业务管理系统,统筹市、区县、乡镇三级的监督、监测和生态建设业务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展示、应用和分析,为水土保持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系统平台。通过北京市第一次水务普查,掌握了全市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和土壤侵蚀模数,实现了每条小流域植被覆盖、土地利用、污水垃圾和养殖等污染负荷状况的定量化空间管理,为水土保持精准化管理,夯实了基础。多年来,北京市水土保持与国内外专家、首都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广旋转接触式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技术、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循环利用等技术,全面提升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技术含量。为进一步完善本市水土保持管理体系,提高建设管理水平,编制《房地产和公路项目雨水利用技术手册》,房地产、公路等6类行业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技术导则,《北京市山区河(沟)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编制《北京市山区河流水文形态评价导则》、《北京市山区河流生态监测技术导则》、《北京市河流、流域、小流域名称代码》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质量评定规范》4个地方标准,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全市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标尺。

  2012年,“7·21”特大自然灾害给不少地区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已建成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却经受住了考验,减灾效益明显。暴雨期间,全市水保设施共消减洪峰3%-56%,保土49%,减少土壤侵蚀2393吨,相当于保住了山区1.3毫米的耕作层土壤。灾后,联合清华大学等20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全面调查水土保持设施的减灾效益和损毁程度,编制灾后小流域恢复重建规划;摸清全市809条泥石流沟道位置、地质状况、受威胁人口数,受影响的水利工程现状等,为防止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为确保防洪安全储备了充分的数据支撑。

  展望明天

  水保工作任重道远

  2014年后,南水北调工程输水进京,密云水库承担着集蓄地表水和调蓄南水北调来水的双重任务,根据国家对北京市的水土保持功能定位,全面分析全市降雨、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和人口密度、生产建设活动等社会经济条件,将全市划分为地表水源涵养区、地下水源涵养区、城市径流控制区、土壤侵蚀控制区四大功能区,规划在地表水源涵养区建设库滨带66.86平方公里,拦截随径流、泥沙进入水体的各种面源污染,发挥库滨带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作用,强化饮用水源保护。今年32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已列入北京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受益面积达400平方公里。规划到2020年,全市将建成578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到2030年,所有适宜治理、能够治理的小流域都要达标,同时治理100条平原地区的小流域。

  展望前景,无限美好,水土保持是关乎千家万户的基本国策,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千年大计。水土保持,人人有责。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