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当其时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蔡鹏鸿谈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前景与挑战
朱文蔚//www.workercn.cn2014-07-01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以丝绸贸易为象征、连接中外海上贸易的交通线。 本报资料图片

  ■深圳特区报记者 朱文蔚

  提要

  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10月3日在印尼国会作了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中国对印尼和东盟睦邻友好政策,提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主席提出五个方面的“坚持”,即“坚持讲信修睦”,“坚持合作共赢”,“坚持守望相助”,“坚持心心相印”,“坚持开放包容”,对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打造21世纪丝绸之路勾画了蓝图,提出了新要求。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蔡鹏鸿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与东盟打造21世纪丝绸之路有着广泛的政治基础,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符合双方人民的真诚愿望和共同要求。中国与东盟历经“黄金十年”之后,正努力创造“钻石十年”,提出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打造21世纪丝绸之路正当其时,顺应时势。

  他认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还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加强与中国合作是大势所趋。实施策略可以从利用现有区域合作机制着手,把这些国家和地区串联起来,搭建战略平台,坚定不移地构建海上丝绸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A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条海上贸易通路,它还是一种景象,透视镜般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厚实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以丝绸贸易为象征、连接中外海上贸易的交通线,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源远流长的中外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关系。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条海上贸易通路,它还是一种景象,透视镜般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厚实。出生在耶路撒冷的阿拉伯地理学家穆卡达希早在10世纪的时候就把阿曼和也门的港口称作是中国的“走廊”,甚至把红海称作是“中国海”。而15世纪由郑和率领的中国船队到达这里的时候,更是受到了现代红地毯般的欢迎。这是较之达伽玛更早到达波斯湾地区的中国船队。

  蔡鹏鸿认为,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市场经济”的产物。奔走于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贾,是在缺乏可兑换货币且是以物易物为主导时期经商的勇敢者,他们在浮动的水面上勇敢地踏出了一条没有脚印的海路,开发了诸如泗水、马六甲、阿曼左法尔等地临海居住地,还有至今依然繁荣的市场,这是在科技极其落后条件下中国古代农夫和渔民们求生的产物,当然也不能脱离商人追求高额利润的趋利动机。从这个意义上讲,海上丝绸之路也脱离不了基本的经济规律,它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市场要素严重缺乏下的“市场经济”产物。其基本特征就是没有政府干预。

  政府甚至在这种软性市场急需干预的时候急流勇退,阻滞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继续发展。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到了“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可以说是全盛时期,却也是事物发展到巅峰走下坡路的开始。“下西洋”作为政府行为似乎不计回报,过度的“公益性”而疏于关注甚至对百姓的“市场行为”不予支持。这里,没有海外利益这样的概念,更没有对国内经济发展可能需要海外资源用以补缺的想法,浩浩荡荡的船队,其财力上的付出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也是得不偿失的。最终在当朝皇帝明成祖去世后,“下西洋”项目戛然而止,郑和客死他乡,至今尸骨难觅。接着出现的“海禁政策”,中国船舶不仅从印度洋上被迫消失,而且连马六甲以东海域也不易活动,“寸板不得入海”前后长达400年。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清朝没落迹象显现,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反而沿着曾经早已存在的海上通道,进入中国东南沿海。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海上丝绸之路由此沉寂。

  蔡鹏鸿对记者说,纵观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轨迹,其扬名天下千年,却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湮没汪洋,其中的荣辱刻骨铭心。他认为,有四个历史启示值得今人深思。首先,人们驾驭海洋的能力是伴随着生产力的提升而不断进步的,当中国的生产力高、经济发达、文明程度高的时候,中国的制海能力强。其次,民生的追求是民族追海的基石,由此催生海洋经济。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生的追求和市场的作用,隐性的手自古以来就在发挥作用。第三,海路既是丝绸贸易的象征,更是各国各地区文明交流的通路,其中文明程度较高者占据主导,因此可以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有利于中华文明向海外展开,也推动了各地社会生活层次的提升。第四,逆向海上丝绸之路的负面作用具有警示意义。中国一旦从海上通路上收缩,崛起中的西方文明迫不及待地加以填补,成为逆向海上丝绸之路。欧洲文明向东方扩张性进入,极具残暴性和全面性,既有宗教传播,也有炮舰攻入,更有商业竞争,并以海权优势制定规则,建立海上秩序,一直延续至今。

  B

  利用区域机制搭建战略平台

  蔡鹏鸿认为,尽管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还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加强与中国合作是大势所趋,而合作确实能给双方带来实惠,双方关系本质上是互利共赢的。

  他指出,实施策略可以从利用现有区域合作机制着手,把这些国家和地区串联起来,搭建战略平台,坚定不移地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从战略上看,21世纪丝绸之路的实施涉及同中国相邻的东南亚,甚至印度洋更广阔的海域,即大约几十个陆上和海上邻国及大周边国家。中国可利用的区域合作机制应该限定在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功能性合作机制,甚至安全合作机制,以及由政府发挥主要影响力的论坛机制,如博鳌论坛等,这类机制近20个左右。原则上应先近后远,当前着力于东南亚,并且以经济合作机制为主。

  首先,利用亚太经合组织(APEC)平台,把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两大构想连接起来。由于APEC是一个年度活动,因此有必要使之成为常年性的一个合作议题。

  其次,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合作平台,把海上丝绸之路议题列入中国东盟合作进程。中国-东盟自贸区都是双方各自对外建立的第一个自贸区。2013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文莱出席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倡议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升级版谈判议程将包括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相关的海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方已向东盟方提交了升级版倡议草案,获得东盟方的积极评价。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将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充实期间,进一步提升双方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实现共同发展。

  第三,利用并整合现有功能性合作机制和项目,甚至可以把“一带一路”结合起来,使两大丝绸之路比翼齐飞。比如,在中亚,利用现有项目,推进欧亚交通网络建设。该网络是由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道、输电线路和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包括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以及东盟国家合作规划建设纵贯中国南北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使俄罗斯能源资源进入东盟市场,中亚国家进入世界市场;对横贯中国东西经过中亚进入欧洲的第二欧亚大陆桥进行现代化改造,特别是在软件方面可以考虑组建沿线跨国货物联运公司,减少中间环节和代理费用,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沿线各国海关、检疫等环节提高通关效率;积极推动从中国新疆喀什经吉尔吉斯到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的“中吉乌铁路”,形成东亚、东南亚通往中亚、西亚和北非、南欧的便捷运输通道。

  第四、积极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并向北延伸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进入欧洲,形成第三欧亚大陆桥。打通泛亚铁路网的东南亚走廊,将中国与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乃至印尼连接起来,覆盖整个东盟国家。这些交通线路的建设将会迎来整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增加各国的就业,逐渐形成为这些交通网络服务的相关产业集群,并由此通过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升相互依存度。

  第五,在实施上,建议设立区域金融机构,为21世纪丝绸之路建设融资。毫无疑问,海上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需要各国的共同参与,通过谈判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西部加快组建上合组织开发银行,或另行组建“丝绸之路开发银行”、“开发基金”、“投资基金”、“风险基金”等跨国金融机构。

  第六,整合自贸区建设,推进各国贸易便利化,坚持国际标准和规则,完善和规范海关程序,实现通关便利化,在商品检验检疫、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电子商务、法律法规透明度等领域开展贸易投资便利化合作;扩大成员国之间贸易规模,改善贸易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各国贸易中的比重;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发展加工贸易和产业内贸易。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