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民间投资“冷”与“热”
学者与记者的对话
//www.workercn.cn2016-07-19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4.究竟“水太冷”还是“心渐凉”

  刘荒:最近一段时间,舆论对“融资成本高、税收负担重、壁垒歧视多、政府不作为”等营商环境弊端口诛笔伐,一针见血;但企业对“需求疲弱、产能过剩、利润下降和预期紊乱”等市场环境恶化忧虑重重,远未改善。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是对未来收益的预期。由于民间投资具有预算和利润双重“硬约束”,是市场内生的有效投资需求,对经济冷暖的敏感性更高。一些民营企业家坦言,他们既怯于市场“水太冷”,又忧于政策“心渐凉”。

  也许,这才是当前民间投资意愿下降的根源。尤其需要理性认识、正确看待,把重点放在内生动力的开发、启动和释放上,而不是不顾投资风险、产能过剩和结构恶化的政绩追求上。

  简而言之,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当前,许多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的制造业,面临去产能、去库存的结构性转型压力,而民间资本在制造业投资增长占比仍高达86.6%。如果还继续盲目扩大投资,民间投资从传统制造业向新兴战略产业、服务业转移的结构调整目标,就会变得遥不可及。因此,开放投资空间要优于追求投资速度,要为民间投资结构调整留出窗口期,这个成本当然也包括短期对经济增长的拖累。

  同时,民间投资的盈利结构也需要优化。首先,由于地方政府强势主导经济,民间资本往往既追求市场盈利又谋求政策套利,制造业中相当一部分过剩产能,就是当初瞄准土地、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套利而形成的,一些新兴产业套利现象比较突出。另外,由于投资收益差别导致民间投资“脱实入虚”,当炒股票、炒房子、炒期货等可以有成倍收益,理财利息可以达到4%~5%,就会导致民间资金“脱实入虚”,加剧泡沫、扩大杠杆,助长“一夜暴富”的浮躁社会心理。

  周天勇:要恢复民营经济信心,不仅需要战略性的结构调整,特别是赶超和颠覆性的创新,更需要排除各方面干扰和阻碍,大力度地改革,破除思维定式,来一场深刻革命。

  首先,要从“公要多一些,私要少一些”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一些学者认为,社会公平与所有制结构密切相关,公有经济成分大小决定社会公平的成色。我们通过国内外数据比较发现,越是国有经济比重高、民间投资不活跃的地方,基尼系数越高、收入差距越大。国外从东亚到拉美、国内从西北到华东,基本都符合这个结论。

  其次,要从“计划多一些,市场少一些”的思维定式上解放出来。一些学者认为,加大国家计划控制资源和再分配的力度,可以解决市场失灵导致的贫富分化。我们从国内外比较经验看,凡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地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大,基尼系数就高。无论前苏联还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概莫能外。

  还有,一定要明确,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毫不动摇地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保护私人财产和知识产权,进一步加强对有恒产才能有投资和创业恒心大道理的认识,不翻私营企业家旧账;个人违法并不代表企业违法,处理违法不能随意查封和关停企业;要处理好依法改革与修法太慢的问题,改革需要突破旧法束缚的关系;要进一步按照负面清单管理方式,改革行政及其行政事业性的一些管理体制,让市场决定,做好放权、松绑的工作。

第1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共7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