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社会关注-正文
老年社会的苦与依
李道儒//www.workercn.cn2013-11-26来源: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老年社会的脚步正向中国走来,且越来越近。

  晨起望星,夜来叹月,秋观树上叶飘零,冬来独踩门前雪。这是很多老人的际遇,更是很多老人的生活写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老年人达到总人口的10%以上,而预测到2025年会提高到20%,也就是说每5个人当中有1个老年人,其绝对数不可谓不惊人。而且,未来10年估计会有6-7亿人进入城镇生活,流动人口也逐年增多,现已达到2个多亿,进城镇也好,流动也好,其中相当一部分把老人留在老家,即所谓“空巢老人”,其数几何?可想而知。

  老年是每个正常人的必经之路与终极归宿,也是人生中最艰难最无奈最柔弱的阶段,所谓有尊严的生活,这个阶段的人尤其需要。然而,媒体常常报道,某个地方有个老人死在家里几天才被人发现,说是没有子女;还有老两口一起自杀的,称其子女在国外,多年未回;至于无人问津的孤寡老人更是比比皆是。这样的事件看多了听多了,总让人忧虑和悲伤。忧虑的是自己也要老,今后也会这样吗?悲伤的是为那些老人惨痛的结局,想来不寒而栗。老年人最害怕的是两样东西,一为孤独,一为疾病,这是两支射向老年人的毒箭。如何折箭变福?既要子女思考力行,政府亦有相关责任。特别是那些失独家庭、子女无能力赡养的家庭、子女长期在外家庭中的老人之苦,政府尤要关注。从政治关系上说,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从经济关系上讲,人民是纳税者,政府及其公务员是纳税人花钱供养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关心老年人政府责无旁贷。

  老有所依怎么解决?最近听说政府正制定并准备推行“以房养老”政策,其效如何,尚需公评众议,更需实践检验,当然不可遽尔定论。但无论怎样,它和养老金一起都只解决一个硬质的货币化问题,还有温暖、情感、关怀、突发事件处理等软质问题,故政府政策当不能止于此。比如,一般来说,老人都居住在村社,村社委员会应该对所在辖区里的老人建立家庭状况档案,对这些老人,特别是失独和子女长期在外的老人要定期上门,工作人员自己或组织义工,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医院应该对辖区老人建立个人医疗档案,定期上门或组织集中检查,必要时送药送疗上门。不定期组织辖区老人开展旅游、座谈、文体、娱乐等活动,丰富老人生活,加强老人交流,增进老人身心健康。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推广、褒奖义工行为,升学就业必须有义工记录,义工一个很重要内容就是点对点帮助照顾老人特别是孤寡老人,让全社会形成关爱老人的共识、氛围和舆论政策环境。大力兴办和优化养(敬)老院,将其作为老人之家来办,让他们在里面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而不是与其他产业一样以营利为唯一目的,等等。

  以上这些必须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拿出一定财政收入实施补贴。这个问题不说是政府最大的民生问题,也是必须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政府和社会不关心不尊重老人群体,就是对人的不关心不尊重,最终也是对自己的不关心不尊重。西方很多国家在这方面都有很好的成熟的做法可资借鉴。我们应该急起直追,与社会主义性质,与世界大国责任相匹配。美国社会学家林顿说,个体维系着社会的现状,他的需求是所有社会与文化现象的基础。于此而言,政府和社会应对个体有根深蒂固的情感反应,不能麻木,更不能无所作为。

  在一个基本的文明或法治国家,由于人人都有自己的财产需要保护,所以人人都承认财产权,并有相应的众多的法律,如我国就有《刑法》《赔偿法》《民法通则》《物权法》等,对财产的保护越来越细。那么由于人人都要老去,虽然有一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却很原则,特别是其中政府职责过于笼统,是否应该有个具体可操作的细则或措施呢?比如政府每年投入多少用于老年人权益保障,是否需有个明确比例,且由谁监督?多少老年人应该建个敬(养)老院,是否需有个具体比例?等等。政府权力在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老有所依,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

  (作者系湖南文化学者)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