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甲申三百年祭》中的“赶考”启示
梁海鹏//www.workercn.cn2013-11-11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屈指算来,今年距郭沫若同志于1944年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已有69年了,近来再读他当年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仍觉如警钟长鸣,振聋发聩,发人深思。

  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可歌可泣者不胜枚举,郭沫若为何单单鼎力考证、旁征博引、浓墨重笔来写1644年的甲申李自成起义呢?大概是因为这一年里两个王朝转瞬灭亡、反差强烈之故吧。一个是统治中国达260多年的明王朝,一夜便被推翻。另一个就是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朝,仅仅支撑了四十多天就被逐出紫禁城,骤兴骤亡,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之王朝,正可谓“其兴也勃焉,亡也忽焉”,不得不令人生出一探究竟的愿望。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甲申三百年祭》中,郭老用详实的史料考证了明朝和大顺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和原因,但对后人怎样以史为鉴、防止重蹈甲申覆辙却未作更详细的阐述。毛泽东读了此文后,提出“反骄防满”、“防止腐败”的政见,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进京前夕又告诫全党:进京赶考,不做李自成。那么,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当下,我们重读《甲申三百年祭》,能从其中领悟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第一,一个政党要长盛不衰、永葆青春,就要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生根开花结果。历史上,当百姓丰衣足食时,也是这个王朝兴盛之日;而当统治者为了一己私利,置广大百姓死活于不顾,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时,就是这个亡朝灭亡之时。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苏联共产党仅仅走过了七十年风雨里程就被赶下台,不能不说失去民心是其致命原因。另外,东欧巨变,中东乱象,也都证明了民心向背的真理。在世界风云激荡变幻的当今,我们正步入改革深水区,如何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是我们党需要深思熟虑的课题。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硕果,走共同富裕之路,防止少数人、利益集团鲸吞改革成果,是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直坚持的。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曾借引过《甲申三百年祭》告诫全党,当前,我们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拾“赶考”心态,就是为了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二,居安思危、拒腐防变。李自成顺势而兴,抚民而盛,骄奢而腐,逆道而亡。这是《甲申三百年祭》的文中之意。李自成揭竿而起时,旗帜鲜明,纪律严谨,爱民如子,作风廉洁。“军令不得藏白金,过城邑不得室处,妻子外不得携他妇人,寝兴悉用单布绵幕”,甚至颁令“马腾入田苗者斩之”。然而,当他坐上金銮宝座后,便“纷纷然,昏昏然”,认为大功告成,天下再无危机可言。高官要员、文臣武将日日沉沦于胜利喜悦之中,陶醉于歌舞升平,忙碌于迎来送往、权贵之交。李自成则杀忠良、树威信,醉三宫、征赋税,早已不是当初“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部下同甘共苦的闯王了。而他手下的牛金星、刘宗敏之类,则更是一腐再腐,“玉带蓝袍圆领,遍请同乡”,搜括赃款,夺人之妻,荒唐事不断。结果,因胜利而骄傲,因腐败而失败。腐败是历史毒瘤、社会痼疾,执政者必须时刻保有居安思危的警惕性和高度的忧患意识,坚持反腐倡廉,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并从根本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第三,始终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古以来,很多领导者喜欢溜须拍马之人,被“捧杀”者不乏其人。这并非拍马者技高一筹,实在是被拍者昏昏然飘飘然矣。李自成进京后,大权在握,唯我独尊,苦口良药不咽,逆耳忠言难进,是引发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执政者创业之初,虚怀若谷,兼容并蓄,容易纠错用正。然而,一朝当政,便渐渐容不得别人批评,继而颐指气使,飞扬跋扈。如果此时再有溜须拍马之言入耳,便难免会飘飘然起来。时间一久,就会造成少数人谗言佞语、窃窃私语,多数人三缄其口、沉默不言。毛泽东在延安与黄炎培彻谈时,就黄提出的如何跳出“兴亡周期律”问题,回答:我们找到了“人民监督”这个法宝。让人民监督,说明我们党勇于接受人民提出的不同意见、建议、主张,这就能够防止执政党骄傲自满“一言堂”。同时,在党内开展自我批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就能够有效地实现有错能纠、有错必纠,从而永葆纯洁性和先进性。

  第四,要重视选人用人工作。毛泽东曾经说过,当领导干部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李自成攻占北京后,恰恰在用干部上出了问题,犯了亲小人远贤臣的弊病。牛金星、刘宗敏为李自成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们打下江山后的行为直接造成了吴三桂的反戈,导致了大顺王朝的骤兴骤亡。而李岩、宋献策这些不张扬、有头脑、有能力的人,却没有得到李自成的重用。忠良贤臣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希望,但弃忠用奸、致忠臣惨死的现象在封建王朝中屡见不鲜,最典型的莫过岳飞死于秦桧之手。这说明在人治体制下,贤能人才的生存根本得不到保证。今天,我们党已经形成了比较科学、完备的选人用人工作,但如何更好地实现珍惜人才、爱护人才、用好人才的目标,充分挖掘、发挥人才的作用,仍是值得领导者研究和重视的重大课题。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