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漫话史记中的五位母亲
郭灿金//www.workercn.cn2014-05-19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除了皇亲国戚之外,走进《史记》里的女性寥寥无几,而在这少之又少的女性之中,有几位母亲的形象却令人过目不忘:赵括的母亲,陈婴的母亲,王陵的母亲,张汤的母亲,还有吴起麾下一位不知名的士卒的母亲……这些母亲闪耀着温暖的光芒,她们的光芒照亮了《史记》。

  第一个走进人们视线的是一位悲情的母亲,不但没有留下姓名,连她的儿子也没有留下姓名,后人所能知道的仅仅是,她的儿子是吴起麾下的一名普通士兵。这名士兵身上生了恶性脓疮。生脓疮本来是件痛苦的事情,但这名士兵却在痛苦之中感到了幸福,因为军队的最高长官吴起,亲自趴在毒疮上为他吸脓。大家争相传颂吴将军爱兵如子的佳话,他和他的脓疮也因此成了伟大的见证,见证着吴起将军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品质。

  可是,当这个幸运儿的母亲听说这件事后却放声大哭,刚开始大家以为这位母亲感激涕零,后来发现老太太越哭越伤心,就追问原因。这位母亲回答说:“我是想起了孩子他爹,说来也巧啊,当年,孩子他爹也跟随吴将军当兵,也生了脓疮,也是吴将军替他往外吸的脓,结果感动得他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替我儿子吸吮脓疮,我不知道我儿子又会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啊。吴将军吸的是脓血,要的是性命啊!”

  这位不知名的母亲用哭声和眼泪表达了她的无可奈何,表达了对吴起复杂的感情。如果她知道吴起早年的经历,可能会哭得更加悲伤。

  吴起是卫国人,最大的志向就是爬上高位,做到公卿级别的高官。在他告别母亲外出谋求发展的时候,曾经许下诺言:“不做公卿,誓不归家!”离家不久,他母亲就去世了,那时吴起还没有做到公卿,于是坚持自己的誓言,没有回家料理母亲的丧事。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和吴起交往的人都因此和他绝交。

  吴起善于用兵,曾侍奉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却难下决心,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君因而对吴起有所猜疑。吴起一心成名,于是愤而杀妻,以实际行动表明他不亲附齐国。杀妻一身轻,吴起终于被任命为将军,率领军队大败齐国,战功卓著。

  问题就在这里,一个连自己的母亲去世都可以不回去奔丧的人,一个连自己的妻子都可以杀的人,为什么能够替士兵吮吸脓疮呢?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爱兵如子”?

  很多人认为这就是“爱兵如子”,后人也经常用此事来赞扬吴起。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吴起就是个狂热的官本位主义者,他心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跻身公卿。他所做的一切都在为自己的这一目的服务——拒绝为母亲料理丧事、杀妻求将、为士兵吮吸脓疮,都是吴起为自己的公卿梦想所付出的努力。

  一将功成万骨枯,士兵的母亲看透了其中的把戏,也因此预见到了儿子悲惨的未来。这是位悲情的母亲,目光敏锐却无奈的母亲。

  和这位不知名的士兵相比,赵括称得上是声名显赫。赵括出身将门,尤喜纸上谈兵,终致灭亡,留下一段令人扼腕的凄惨故事。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一代名将,他是战国时代赵国人,和廉颇、蔺相如等齐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迎战秦军,结果赵军遭遇了连败。廉颇分析形势,认识到秦军实力强大,不能靠阵地战和敌人死拼,赵军是本土作战,只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敌人打持久战,以之来拖垮秦军。战略方针既定,赵军每天高挂免战牌,坚守营垒不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赵军一概置之不理。

  秦军无奈,就派遣间谍到处散布谣言,说什么“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目的就是让赵国换下老谋深算的廉颇,改用军事战略尚不成熟的赵括。只有换上赵括,秦军才有可能速战速决。赵王信以为真,兴冲冲地任命赵括取代廉颇做将军,梦想毕其功于一役。

  儿子当了赵国的将军,可把赵括的母亲吓了一大跳,她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反对国王的这项任命,甚至到了赵括将要启程的时候,还在孜孜不倦地上书反对。赵王弄得没有脾气,只好质问赵母其中的原因。赵母条分缕析地说:“我对赵括和他父亲之间的差别看得很清楚。当初赵括的父亲在世时,虽然担任将军,但他礼贤下士,待人真诚,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作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给他的东西也全都被他分给了军吏和僚属。但是,赵括虚荣贪财,刚做了将军就自以为了不起,高高在上,习惯于坐在主位接受大家的拜见,他的军吏没有一个人敢抬头看他,大王赏赐的金帛,他也全都带回家收藏起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境界不同,最终的结果也一定不会相同,因此,我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这是军国大事,无须你过多操心。我意已决,赵括做将军之事已是板上钉钉,无可更改!”

  话已至此,赵括的母亲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既然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只求免受株连。”显然,被逼无奈的赵母说的这些话有些出格和过火,但充分说明了她的绝望和无助。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随即就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军吏也撤换了,更为关键的是,连廉颇的战略战术思想也抛弃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对赵军发起攻击。新官上任的赵括岂能做缩头乌龟,他立即调动军队,给秦军以迎头痛击。秦军虚与委蛇几招之后就假装败逃,赵括求胜心切,下令赵军大举追赶。在秦军的引诱之下,赵军越追越远。哪知秦军早已在另外一边截断了赵军运粮的道路,并乘机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被分割包围,互相不能照应,很快士卒离心。

  过了四十多天,赵军粮草彻底断绝,士兵饥饿难耐,情况十分危急。赵括尽出精兵,亲自指挥军队和秦军搏斗,却很快被秦军射死。赵括既死,群龙无首的几十万赵军于是投降秦军,最后竟被全部活埋。据统计,此役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士兵。

  因有言在先,赵括的母亲最终没被株连。

  母亲的先见之明虽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却没有保住儿子的性命,赵括以自己的身死名裂,证明了母亲的正确。但是,有的母亲为了坚定儿子的信心,采用的是另一种方式,譬如王陵的母亲。

  王陵和刘邦是同乡,王陵是当地著名的富豪,名气比刘邦大得多。因此,尽管刘邦当年谁也不怕,但对王陵则避让三分。虽然王陵的实际年龄比刘邦小了很多,刘邦却以对待兄长的礼节对待他。

  有了这样一层关系,王陵心理上一直很藐视刘邦,很多时候,甚至有意和刘邦一争高下。当刘邦的部队率先攻入咸阳,刘邦本人也已呈现出王者气象时,王陵的心理失衡就显得更加严重。于是王陵也聚集了几千党羽,驻扎南阳,想和刘邦一样成就一番事业。他还多次谢绝与刘邦合作,心里就是不服气。

  然而,当楚汉相争的局面初步形成,王陵就需要做出选择了。万不得已,他选择了刘邦,但内心的不服气却时时存在。谁也不能保证,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之下,王陵会一心一意地跟随刘邦走下去。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不久,项羽就盯上了王陵。他派人把王陵的母亲挟持过来,极尽礼节,想以此招降王陵。王陵派手下前来探望母亲,在送别他们时,王陵的母亲说:“我知道王陵原来不服气汉王,但是在我看来,将来得到天下的一定是汉王。请替我转告王陵,要小心地侍奉汉王,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有三心二意。为了避免王陵节外生枝,我将以死来为你们送行。”说罢即拔剑自刎。

  美好计划成了泡影,项羽大为恼火,随即传令将已经自杀的王陵之母投入开水中给煮了。王陵从此铁了心跟随刘邦。刘邦称帝后,王陵被封为安国侯,并且成为刘邦去世后重要的托命大臣,后来接任曹参做了右丞相。

  因此,当王陵回顾往事时,一定会为母亲的远见卓识而百感交集。有远见卓识的何止王陵母亲一个,其前,陈婴的母亲也曾为陈婴的未来做过明确的规划和界定。

  陈婴原为东阳县县令手下的普通工作人员,为人诚实谨慎,在当地有较好的口碑。秦末农民大起义在全国各地引发了连锁反应,东阳县的年轻人也跃跃欲试,他们聚众杀死县令,公推老实的陈婴担任他们的首领,几天之间,前来参加革命的人数就达到了两万。为了将革命推向新阶段,他们决定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立陈婴为王。

  陈婴当然心中窃喜,当王的诱惑不是哪个男人都可以抵挡得住的。关键时刻,还是母亲清醒,她对儿子说:“你们陈家世世代代都没有显贵之人,你一夜之间暴得大名,不祥!依我看,就凭你那两下子,还不如率众去找一棵可以依靠的大树。这样,革命成功了就可以弄个一官半职干干,革命失败了,因为你不为外人瞩目,也就容易逃脱。”于是,陈婴率众投奔了项梁,后来又投奔了刘邦。果然,革命成功后,陈婴被封为堂邑侯。

  和这些富有远见的母亲比较起来,另一位母亲更为令人难忘,她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让人记住的。这位母亲就是张汤的母亲。

  张汤在汉代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汉武帝时期,张汤成了负责刑法事务的权臣,后来补侍御史。因在审理陈皇后巫蛊狱和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谋反事件中穷治根本,受到武帝赏识,累迁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汉武帝刘彻为了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张汤是制订和实施这些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

  张汤用法苛刻严峻,又十分注意迎合武帝所好,他最为拿手的是以《春秋》古义治狱,审理案件完全以皇帝意旨为准绳,并推而广之,把汉武帝对于疑难案件的批示制定为律令程式,作为以后办案的依据。他还协助汉武帝改革币制,实施盐铁官营,打击不法富商大贾,诛锄豪强兼并之家。

  张汤炙手可热,权势尊贵远在丞相之上,因此深受统治集团内其他人员的嫉恨。元鼎二年(前115),张汤受御史中丞李文、丞相长史朱买臣等人诬告,被逼无奈,只好向汉武帝写信谢罪,之后含恨自杀。张汤死时,据说家产总值不超过五百金,全都来源于自己的俸禄和皇上的赏赐,没有任何来源不明的资产。

  张汤虽然自杀,但生前毕竟位列三公,为了张汤的体面,他的兄弟和儿子仍想举全家之力厚葬张汤,同时也想借此告慰张汤屈死的冤魂。张汤的母亲却力排众议,言辞坚决地说:“张汤是天子的大臣,遭受恶言诬告而死,我们为何要厚葬呢?我们又有什么义务来如此粉饰太平呢?”因此,曾经位列三公的张汤,死后就如同草芥百姓一样,被一辆破破烂烂的牛车拉到了古陌荒阡。

  张汤的母亲以这种方式向社会发出了无声的抗议。汉武帝听到这种情况之后,感慨地说:“非此母不能生此子!”张汤身后的凄凉感动了汉武帝,他穷究此案,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砍下了三个诬告张汤的长史的脑袋。

  皇上怜惜张汤,可是张汤不能复生,就有意在张汤的儿子张安世的职务升迁上给予补偿。从此,张安世步步高升,到汉宣帝时期被封为富平侯,尊贵无比。随着张安世地位的提高,班固在撰写《汉书》的时候,就将张汤由《酷吏列传》中拔出,张汤总算翻了身。而这一切无疑都和张汤母亲当年的重大决定有直接关系。正是因为张母坚持薄葬张汤,张汤的冤情才得以为皇帝所瞩目,张家才赢得了最后的公正。

  这些母亲虽然没有留下姓名,但是历史却顽强地记住了她们。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