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读其书 识其人
——推动南宁机场新发展的思考
//www.workercn.cn2014-06-26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更多

  

  荆 楠

  6月15日,为缅怀不久前逝世的文史大家吴小如先生(吴小如于2014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总结其在中国传统戏剧研究领域的重要成就,在京剧史论家、表演艺术家钮骠的发起下,吴小如先生剧学成就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召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宣读了陈雨露校长的书面致辞。张伯驹先生之女张传綵、女婿楼宇栋夫妇,刘曾复先生之女刘祖敬,京昆名家叶蓬、萧润德、沈世华、叶金援、叶金森和中央文史研究馆文史业务司司长耿识博,吴小如先生次子吴煜等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言。

  吴小如先生生前任教于北京大学,在中国文学史、古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和造诣,是“多面统一的大家”。他自幼热爱京剧,终其一生积极致力于京剧艺术的传承,不仅用言传身教记录下京戏的发展变迁,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为后代学人做出了优秀表率。陈雨露在书面致辞中高度肯定了吴小如先生的学术成就,并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向吴老的猝然离世表示哀悼。与吴先生有近70年莫逆之交的邵燕祥的书面发言中指出缅怀吴小如先生的最好方式便是“读其书、识其人,从他的学问和知识、为人与为文的精神层面加深对他的理解”。

  钮骠说:“吴小如先生是文化领域里涉猎广博的十全儒者,传道授业、桃李盈枝的宗匠明师,深谙剧艺、明辨笃实的顾曲大家。”京剧武丑名家叶金森总结了吴小如与富连成科班的不解之缘,评价其不仅通晓“场上”的舞台表演艺术,且能在“场下”对京剧表演的各方面做出客观精当的综述与评论,是当之无愧的一代大家。例如,吴先生所著《鸟瞰富连成》、《“盛”“世”观光记》等详细丰富地展现了富社弟子的舞台群像,其中蕴含着他对富社艺术源流及风格的理解,也展现了他敏锐的眼光,以及具备高度包容力和整体性的艺术欣赏理念。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京剧小生萧润德说:“吴先生是我敬仰已久的学者,他对京剧的深知、深情和真爱让我倍感震撼。”“吴先生自名为‘教书匠’,他对我的赐教帮我解决了很多疑难。吴老曾为我写了辛弃疾的词‘且喜青山依旧重’,激励梨园世家后代要争气。”武生名家叶金援回忆了吴先生的指导及关怀,“那时家里也没什么可招待先生的,就一碗热汤面!吴先生一字一腔地教我,直到夜里11点”。谈到吴小如对晚辈的谆谆教诲,叶先生几次潸然泪下,并恳切表示要学习先生“辛辛苦苦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的精神。

  与会者还高度赞扬了吴先生的人品和精神境界。耿识博追忆了吴先生与中央文史研究馆的浓厚情谊,先生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和对其他馆员的教诲历历在目。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吴书荫感慨吴小如先生所列戏曲史参考书目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他获益匪浅,“先生对晚辈的帮助和鞭策,我到现在都没齿难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京剧老生名家叶蓬高度赞扬了吴小如先生的学术功绩:“他就是京剧史、京剧学,乃至富连成科班的一部活字典。”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沈世华深情回忆了吴先生为她讲解昆曲《活捉》中的典故,并指导她修改《西厢记》唱词等往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指出,吴先生生前十分重视实践对于学术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意义,他不仅是诗文和戏曲研究领域的大家,在诗词创作和戏曲演唱方面亦有很高的成就。“四小名旦”之一宋德珠的外孙、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朱文相之子朱天说:“在戏曲界,艺人的知音中文人并不多,相知者需要通文明史、善曲迷戏,又能兼容通汇、以文评戏、以史解戏,更能以戏会文、以戏明志,小如先生是这其中不多者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谷曙光追忆了吴小如在古典文学和戏曲方面的教诲,提到吴小如最后一场与京剧有关的讲座时,现场与会者无不动容:“那是2007年5月2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讲座,天气炎热,当时先生已86岁高龄,身体也不是很好了,他讲了140多分钟神完气足。然而,讲毕我陪先生吃饭时,发现先生已经非常疲惫。”孙郁说:“吴先生身上折射出的学术传统特别值得我们思考。”

  吴煜感谢大家来纪念吴先生,他认为父亲“把他自己对京戏的爱好演变成一门学问、一个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孙萍教授在会议总结中说,吴小如先生一生清贫,但在为人和为学两方面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丰厚的。他贯通古今、注重实践的治学信条,对于晚辈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