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一部船政史 半部中国近代史
——专家学者点评六集大型纪录片《船政学堂》
高建进//www.workercn.cn2014-07-11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摄制组在宁德三都澳取景

  10秒钟的画面,常常是一两个小时换来的。为一个好角度,演员摄像一起忙。 资料图片

“船政学生车间实习”拍摄地就是当年马尾船厂真实历史遗存。 资料照片

  本期主题

  6月24日,光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在京召开大型纪录片《船政学堂》看片会。看片会上,《船政学堂》获得与会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书磊致辞。中央电视台总编辑罗明、《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李春林、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等作了精彩点评。

  《船政学堂》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与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联合承制。创作团队耗时两年多,先后赴福建、台湾、浙江、上海、山东、天津、北京、河北、湖南等地以及英、法等国采访拍摄。全片以跨国界、跨文化的视角,通过故事化手法及大量首次披露的珍贵影像,以“人”说事,在挖掘新的史料基础上,展示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历程和贡献,包括代表国家巡弋南中国海展示主权、命名岛礁等,极具现实和历史意义,充分肯定了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史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片中挖掘出大量过去鲜为人知的史料与文物,真实、客观、深入展现了船政学生在英法等地刻苦学习,许多人成为海军人才甚至近代思想文化先驱的历程。纪录片于6月29日起在央视纪录频道晚8点连续推出。

  《船政学堂》简介

  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的“船政学堂”,1866年由左宗棠、沈葆桢等晚清洋务派重臣在福州马尾创办。

  纪录片《船政学堂》共六集,分别为《海国图梦》《孺子可教》《问道“泰西”》《蛟龙出海》《一声叹息》和《世纪星火》,每集50分钟。全片起点为1866年左宗棠上疏奏请创办福建船政及学堂,终点为1911年辛亥革命后,严复在内心矛盾纠葛中仍然坚持唤醒民众、期待新人。全片故事围绕“创办—保台—留学—整军—报国—启蒙—图治”等办学前后的一系列真实史实,讲述船政学堂关键人物左宗棠、沈葆桢、严复、魏瀚、刘步蟾、陈季同、萨镇冰等船政精英,在清末民初主张变革开放、提倡启蒙与创新、悲壮报国的传奇经历,从而展现他们在中国近代变革中追求“中国梦”的先驱者形象。

  碰触历史影像后的当代脉搏

  六集大型纪录片《船政学堂》展现了“中国近代海军摇篮”——船政学堂近半个世纪的兴衰命运,记录了民族先驱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艰难探索,刻画了船政学子大胆开放、提倡启蒙与创新、悲壮报国的集体群像。其深厚的人文底蕴、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深切的时代使命感,使作品呈现出坚定、厚重、悲壮的冷峻质感,让人仿佛能碰触到历史影像背后的当代脉搏。

  一部船政学堂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开放史。《船政学堂》以“见物更见人”的故事化方式娓娓道来,将晚清“千年未有之变局”中船政学子一腔热血报国不成,却仍对国家抱有无奈幻想的矛盾痛苦心态,刻画得入骨三分。如海风浩荡展开壮丽画卷,使人时而为船政人的智慧胆识而击掌叫绝,时而为先驱者的献身勇气而感怀动容。

  秉承创始人左宗棠、沈葆桢“人才为要”的办学宗旨,船政学堂培养出严复、刘步蟾、魏瀚、陈季同、萨镇冰、詹天佑等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和海军将领,他们冲破清末封建统治的各种局限,以新的海权观和开放的视野与西方世界打交道,在军事、教育、法律、科技、工业、外交、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引进新观念、新知识,唤醒民众、大胆革新。船政学堂的创建,好比在暮气沉沉的中华大地推开了一扇窗,吹起了求新求变的思想旋风。

  然而区区一所船政学堂,又怎能修补得了大清帝国这艘早已千疮百孔的破船?清朝多次厉行“海禁”政策,在关上追赶世界潮流大门的同时,也拱手让出了关乎国运的制海权。甲午一战,号称亚洲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不仅由于国力的衰落、清政府政治上的软弱无能和军事上的消极避战,更源于封建制度的病入膏肓与举国民众的昏睡麻木。

1 2 共2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