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文学带给人的是希望
李怀源//www.workercn.cn2014-10-09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阅读首先要获得意义,然后才能获取益处,而这个“益”也并非一定是马上有用的。

  近年来,国外的儿童文学作品大量涌入,很多作品把大人和孩子感动得一塌糊涂,而中国的儿童文学作品就静悄悄地躺在角落里,无论是阅读推广人,还是小学语文教师,都很少去理睬。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已经落后于国外,主要不是速度和水平,而是思想和质量。外国的作品是烛照心灵的,而我们的作品太急于说明一个道理,不具备丰富的意义,这是大家对本土化创作期待之后的失落。

  6年前,我和台湾的李玉贵老师就探讨过儿童文学作品的本土化问题。东方式思维和西方式思维是这个多元世界的重要组成,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国外文学作品中特有的文化观念,我们的孩子不是很好理解。而本土作家的作品使用的是母语,思维和语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这些作品里已经是“盐在汤中”,儿童去阅读这样的作品,思维方式是相通的,文化对接也没有问题。所以,中国的孩子应该多阅读本土作品,这样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才能延续。

  拿到《儿童文学金奖原创经典悦读》这套书,我看到了本土儿童文学的希望。每一卷的题目都是母语的表达,每一卷所选的是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类型的作品,就像一个巨大的儿童文学作品库,为儿童提供了多种阅读的可能,也为语文老师提供了多种教学可能。这种组合方式就像开了一个中药的药方,这个药方能够传递文化的密码,能给予生长的力量。药方中每一味药的颜色和性状都是不同的,可以独自治病,组合在一起更能发挥功效。

  如果是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就循着编者的思路,一个个作品读下去,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果是个高明的语文教师,就再把这些作品作些调整,组合成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教师们可以把其中某篇作品作为课内阅读的延展,也可以把每一本当做整本书来读。

  需要提醒的是,这些作品都是文学作品,教师不能把文学作品教成纪实的文字,也不能因为年代的问题而厚此薄彼。另外,每个作品都会有时代的烙印,怎么处理呢?“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曾是国人的思维方式,这些书更应该探讨文学的意义,比如,诗歌、小说、散文的意义,而非时代之下的思想特点。

  文学能够带给人的是希望,不能因为文学的希望而忘记现实的苦痛,也不能因为现实的苦痛而否定文学带来的光明。

  (作者系特级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