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阅读未必是一场孤独
林志芳//www.workercn.cn2014-10-09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基兰·伊根的发现依托的正是人类语言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必将重新建构我们对知识、课堂、教学之间内在关系的认识。

  潘庆玉老师的新书《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基兰·伊根认知工具理论课堂应用研究》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基兰·伊根教育理论的专著。基兰·伊根,是加拿大西门·菲沙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教育研究首席专家,享誉世界的教育家,2010年被评为“正在改变你的世界的25位哲人”之一。他发展了维果茨基、布鲁纳等人的认知工具理论,并用它改变教育实践,提出的富有想象力的教育理论是当今世界最具前瞻性的教育新思想之一。

  潘老师对基兰·伊根的认知工具理论及教学设计理念进行了引介、阐述与评析,但是他研究的视角没有停留在引介国外研究成果的单一层面,他引用、开发、撰写了大量教学案例,并由此引导中国的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在学习、运用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建构具有“本土化”特征的当代中国教学理论。

  观察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认知心理学上的任何新发现和新进展,都将直接引发教学研究领域的强烈反应和积极回应。毕竟认知理论是揭示教学过程最核心的钥匙。而基兰·伊根教授的认知工具理论揭示的正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与特点,他把人的思维发展经历依次分为身体认知、神话认知、浪漫认知、哲学认知和讽喻认知五个阶段,这五种认知方式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五种渠道和方法。

  从语言哲学的视域看,潘老师敏锐地觉察到,基兰·伊根的发现依托的正是人类语言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必将重新建构我们对知识、课堂、教学之间内在关系的认识。在语言哲学的视域下,知识重回符号系统,也就回到了人类最初面对符号时心灵的惊异、震颤与渴望。透过符号,学习者看到的不是僵化、沉默、毫无生气的“知识”,而是人类在一次次理智求索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顿与喜悦、希望与哀愁。认知工具正是要在客观知识与学习者的主观感受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经由它,冰冷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人类理智曲折发展的精神叙事。由此,深度的学习才可能真正发生,学习的过程也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我震撼于认知工具理论研究高度的缜密性、科学性。对于国内教育研究的同行而言,它的理论深度、创新精神与实践关怀可能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潘老师在评价基兰·伊根与他的研究时这样写道:“多学科交叉的广阔的知识背景是其提出认知工具理论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历史学深厚的文化背景、哲学深邃的洞察力、认知发展研究的心得体会以及教育哲学上的真知灼见等诸多方面在他的理论体系中融汇贯通、交互为用,合力构成了富有想象力的教育理论综合体系。”相信学习与研究基兰·伊根认知工具理论必将开拓我国教育研究的视野,引领我们本土的教育教学研究走向深入。

  作为一名教育实践者,我欣喜地看到,认知工具理论不仅揭示了学习的本质,为我们的课堂实践指明了方向,更以强大的实践热情为一线教师提供了系统而连贯的教学设计架构。我们知道,有许多教师在阅读中找到了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心理学阐释。他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在实践中摸索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是有这样的心理学基础的!特级教师王崧舟在阅读此书之后,曾与笔者交流:“我翻阅潘老师的《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特别注意了浪漫认知的阐述。诗意语文在心理逻辑上找到了科学的实证研究,大受鼓舞。”特级教师朱志江在接触到认知工具理论后也欣喜不已,他结合自己的实践探索开展了“富有想象力的化学教学研究”。

  不难看出,认知工具理论不是高等院校里教育贵族的云端之舞,它以热切的实践关怀始终贴着地面行走,试图打通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壁垒,从而带给教育实践真切的引领与陪伴。

  (注:《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基兰·伊根认知工具理论课堂应用研究》潘庆玉著 广东教育出版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