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文史纵横-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王经西
//www.workercn.cn2015-05-16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更多

  

王经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从哲学意义上讲,中国古代思想家尽管流派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应时达变、属意现实。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也是应时而动,因事而发: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因治国理政之事。今天我们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也应该循着这个思路展开,去发掘其中那些回应时代呼声,助益解决现实问题的精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世界和平的精神财富

  论时代,首在认清天下大势。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保障发展,发展促进和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维护世界和平息息相关。当前尽管世界总的趋势是和平,但是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严峻:军事技术的进步突飞猛进、热点地区冲突不断、恐怖势力威胁加剧、美国重归亚太战略导致地区紧张升级。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我们进入了一个更大的战国时代,这个时代呼唤一个新的孔子,一个心怀更开阔的孔子。两次世界大战证明,以西方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解决不了和平问题,在这个地球村时代,人类如何友好相处,需要新的“圣人”和新的思维模式。

  中西文化各有所长,但就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和平共处而言,中国人更有发言权:中华传统文化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老子清静,孔子忠恕,墨子非攻,中国的三大圣人没有一个是鼓吹战争,教人仇杀的;中华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和平共处的智慧。譬如“礼闻来学,不闻往教”,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反对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的思想。譬如“和而不同,周而不比”,体现了异质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以和为贵的精神。譬如“君子而时中”,体现了处理国际冲突时无过无不及的度量把握;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反对恃强凌弱的和平伦理。提倡王道,反对霸道。提倡仁义,反对诈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伦理观念早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秦始皇尽管建立了不世功业,但在两千多年的主流文化中他始终是个负面形象,被称为“暴秦”,就是因为他恃强凌弱,高诈力而轻仁义。中国人崇拜的不是亚历山大式的征服者,而是屈原、岳飞、文天祥式的抗暴者;中华传统文化有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记》更把人类的理想社会描绘为大同世界,人人皆平等,人人互助互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对比西方文化,中华传统中更少种族和文化歧视的偏见。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有利于和平的基因、智慧、伦理和理想,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永恒魅力,对于中西文化互鉴,创造适应时代要求,维护世界和平的新思维是有益的借鉴。从中国古老智慧中寻求解决世界难题的方法,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中西有识之士就已经提了出来,例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有感于西方的不休争斗说:“如果西方依旧蔑视东方而不能从那里学到哪怕是很少的一点智慧,那么西方文明的行为趋向就只能是促使人类的彻底灭亡。”梁启超有感于西方的拜物思想说:“我们的国家有个绝大责任横在前途……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们的文明,又拿我们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但是这些明智的思想,在中国积贫积弱的时代,引不起多少人的呼应。中国智慧犹如一位贫家少女,破衣旧衫掩盖了她的婀娜多姿。然而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一百多年流血牺牲、艰苦奋斗,已经由东亚病夫成长为世界巨人。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也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中国文化在中西交流中的被动局面正在改变,中国的传统智慧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西方学界对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反思成为一股潮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今时代的头等大事。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的崛起,将彻底洗雪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屈辱,也将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这个梦想。民族复兴与文化复兴是不可分离的,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深厚基础。习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都是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路,与它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息息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全民共识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的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所有中国人的根和魂,是各民族、各阶层的最大共识,是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的坚强纽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源泉。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自信与自觉。文化好比一条河流,从远古流经今天走向未来,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文化自信与自觉,必将迷失在历史的黑暗中。近代以来,欧风东渐,全盘西化的思潮曾经席卷东方各国。但是,按照著名文化学者亨廷顿的研究,那些试图抛弃传统文化,施行“文化转型”的国家,没有一个是成功的,相反,他们成为了“无所适从的国家”,陷入长期的精神分裂之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文化的自信和自觉对一个民族来说的确是这样一个问题。国破家亡,不会使一个民族灭亡,如果丧失了文化自信和自觉,这个民族就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1845年12月,印第安西雅图酋长发表了被称为“天鹅临终之歌”的演说:“印第安的夜看来是漆黑一片。地平线上连颗希望之星都没有。凄风在远处呻吟。冷酷无情的命运看来是跟定了红种人的足迹……他木然地准备迎接死亡,就像受伤的母鹿听到猎人逼近的脚步声时一样。”这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被彻底摧毁的样本,印第安人的命运已经注定。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民族是最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资格的民族。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印度、古罗马文明盛极一时,而今安在哉?唯有中华文明历尽苦难,屡仆屡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的辉煌。不管时代多么昏暗,不论现实多么悲惨,中国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有屈原式的悲愤,但没有西雅图酋长式的绝望。儒家和道家有一个共同的哲学理念:否极泰来。这个理念已经深化于民族心理之中。因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彩虹总在风雨后,有梦想就有希望。这就是传统的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识。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不仅要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上对人类有较大贡献,也要在文化上成为世界的标杆,“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国自古形成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价值理念,是同世界一切先进文化相通相融的;中国在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科技等领域,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对世界人民有强大的吸引力。当年欧洲的大思想家莱布尼兹、伏尔泰就曾经折服于中国灿烂的文化。社会主义中国欲向世界展示文明大国形象,就必须自觉地成为中华传统核心价值理念的弘扬者和文化遗产的守护者。韦伯认为,如果一个民族留给后代大量的物质财富,却没有在他们身上培养一种伟大的人格,那么这个民族在这一代人身上就没有完成他的历史使命。这种伟大的人格在文化层面上体现为民族精神、民族道德的全面提升和继承了民族传统,又达到历史新高度的文化巨匠的诞生。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唐朝,还称得上盛唐吗?没有了洛克、卢梭、黑格尔、马克思的欧洲,还能独领风骚数百年吗?在人类历史上,一些帝国,譬如蒙古,崛起之时,势不可挡,包举宇内,席卷天下。然而来得快,去得也快,迅速寂灭,片甲不留。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就是没有文化的支撑。所以说,民族复兴归根到底是文化的复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时代难题的重要启示

  建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的画卷。但是前进的道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经济总量领先下的人均落后,先富起来之后的共富挑战,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转变压力,创新能力与发展需求脱节,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依然严峻。习总书记说:“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解决我们面临的难题不仅要问道于今,也要问道于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邃的哲学思想有益于我们认识时代难题,探寻解决之道。儒、道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譬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反映了全面的、联系的观点:“反者道之动”,“不为已甚”、“毋太过”反映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的观点。儒家哲学特别强调实践,强调实事求是,“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于社会生活中追寻真理。这些思想方法,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失去意义。改革发展到今天,一些社会矛盾往往不是单向度的,按下葫芦起来瓢,发展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成为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就事论事,首先要从哲学的高度上去全面认识现实矛盾,探寻解决之道。习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就是一篇典型的融汇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智慧的理论杰作。从哲学角度看,这“四个全面”体现了普遍的联系的辩证思维,找准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找准了中国发展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可以说,“四个全面”是解决中国难题的理论指导和行动纲领。学习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学习好理解好贯彻好“四个全面”是大有助益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智慧、治国经验有益于我们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执政党的治国理政能力,是解决时代难题的关键。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的问题凸显。因此,要加强学习,包括向古人学习,来增强我们的本领。中国5000年的治乱兴衰,积淀的政治智慧可谓丰富,其中许多依然有时代价值。譬如《礼记》中的共同富裕思想,孔子的“中庸”、“为政以德”思想,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管子的“仓廪实而知荣辱”思想,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古人的治国经验更是生动多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郑子产不毁乡校,广开言路;商鞅徙木,取信于民;萧规曹随,与民休息。古人在政治制度上对于今天的廉政建设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譬如监察制度,回避制度,科举制度等。有经验也有教训,一部二十四史,有励精图治的榜样,也有荒淫误国的败类,有改革成功的范例,也有改革失败的教训。政怠宦成,人亡政息,取辱求荣,触目惊心。教训用好了也是财富,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毅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是我们克服时代难题的强大思想力量。黄河两岸恶劣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坚毅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神农尝百草,仓颉造文字,舜耕历山,大禹治水,载入史册的上古传说,是我们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壮举:“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直面厄运,愈挫愈勇,是我们古圣先贤的共同特色:“朝闻道,夕死可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古人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正是这样一种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敢于面对任何挑战。西方的坚船利炮,日本的野蛮屠杀,从未使我们屈服;印度的佛教,欧美的学说,最终融汇于中华文化的洪流之中,使我们的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中华民族已经闯过了无数个生死危亡的关头,绝处逢生,柳暗花明。面对时代挑战,我们也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先人的血在我们身上流淌,先人的精神也要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之源。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