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还寄亲思尺翰间
■黄 旭//www.workercn.cn2014-05-19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更多

  

  5月13日,“首届中国家书文化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作为论坛活动的重要一项,由上千封民间家书汇聚而成的中国传统家书展格外引人关注。一张张陈旧发黄的信笺,一句句情真意切的话语,不仅给观者以徜徉史海的享受,更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直以来,家书都以其经久不衰的亲情魅力,成为海内外游子乡思的寄托。它既不同于高堂文章的宽泛骈俪,也不同于歌赋诗词的大气宏阔,其所寄所言,往往是内堂私语,具体而剀切。小可至人际琐事、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可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发。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到苏轼的《东武帖》,再到近代的《曾国藩家书》《两地书》,尽管一封封信札所镌刻的时代烙印各有不同,但作为天各一方的家人借以交流的纽带,家书在传递信息、维系情感上发挥的作用始终未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作为自古以来国人就广泛采用的一种信息沟通手段和情感交流方式,家书文化无疑是中国式伦理教育的重要一环,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名扬四海的《傅雷家书》为例,186封书信,从日常生活写到为人处世,从艺术修养谈及自我提升。字里行间充溢着傅雷对儿子的挚爱和期待,更阐释着种种深刻而不艰涩的道理。可以说,离家在外求学的傅聪之所以能成长为享誉世界的音乐家,离不开一封封家书的谆谆教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的确,时代在不断发展进步,但倘若不假思索地模仿“外国的月亮”,只会让传统文化成为流水线上的“快餐”。

  家书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在思想上有大智,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凝神细品,那满含殷殷期望的叮咛、泪水滴落洇散的墨迹、用心折成方胜的纸笺所带来的思想震撼和情感共鸣,是手机无法替代的。

  浮躁的时代需要心灵的沉淀,关系的疏离呼唤家书的重归。“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句,意境深远,回味绵长,道尽了尺翰之美。家书的灵魂,在寓于其中的血脉情深、思念和牵挂,它宛若醇酒,年代愈久远,滋味愈沁心。所以,倘有闲暇,不妨拿出久违的纸笔,写封家信吧。请相信,你的笔尖下流淌出的温暖,不光浇灌着个人家庭的亲情之花,也在滋润着传统伦理的文化之根。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