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健康教育还需抓好政策落实
汪明
//www.workercn.cn2016-10-28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从现实来看,这些规定真正落到实处,除了需要认识到位、制度保障到位,还要在科学实施上下更大力气,实施的效果将最终决定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增进学生健康与建设健康中国息息相关。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中有关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稳中向好趋势。与2010年相比,在7至18岁学生中,除少数组别外,多数组别学生的速度、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呈现出稳中向好的趋势。在学生身体发育方面,城乡学生的身高、胸围等继续提高;学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也进一步下降,且基本没有中度或重度营养不良。但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的同时,还存在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且呈现低龄化倾向以及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等突出问题。

  这份体质监测公报所传递的信息有喜有忧。虽然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但进一步增进学生健康的任务依然繁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同样责任重大。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学生和家长尽管对于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性都有所认识,但迫于考试升学的竞争和压力,往往会不自觉地将其摆到一个次要位置。因此,增进学生健康要有相应的机制建设和制度保障,而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无疑是一项重要任务。对此,要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除此之外,发挥教育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同样至关重要。

  一直以来,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通常只是以升学率作为衡量标准。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标准导致一些学校只关注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为了求得一个好的结果,不惜加班加点。学生睡眠时间难以保证,挤占体育课课时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也较为普遍。随着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推进,这种局面有望逐步得到改变。“绿色评价”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特别是将学业负担状况作为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扭转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对于增进学生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如何朝着有利于增进学生健康的方向推进,同样值得重视。从中高考改革看,招生录取或结合或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个重要改革方向。而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身心健康势必更加受到重视。在不久前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于将体育科目纳入中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在录取计分科目的改革试点中,体育与语文、数学、外语一样,成为必选科目,这对于初中学校加强学校体育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提出: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可为中小学增加体育课时;学校要将学生在校内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相衔接,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落到实处;中小学校要组织学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等。从现实来看,这些规定若落到实处,除了需要认识到位、制度保障到位,还要在科学实施上下更大力气,实施的效果将决定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