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资料索引-正文
倾听雪域高原阔步前进的足音
——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
陈沸宇 韩俊杰 扎西
//www.workercn.cn2015-09-08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最大的变化是人,最根本的变化是人的变化

  扎囊县朗色林村“末代防雹师”旺觉,祖祖辈辈都当“拉拉”——千百年来,科技落后的藏族农民把防雹驱雹的希望寄托在当地的防雹师“拉拉”身上。可眼下他的7个儿子,却没有一个再肯跟他学做“拉拉”。上世纪80年代,西藏农牧区逐渐开展人工防雹工程。“防雹驱雹都靠高射炮,那家伙可要比我挥动法器、默念咒语的道行、法力灵验多了,我这个拉拉该休息啦。”旺觉笑着说。老百姓心目中的“神人”就这样走下了神坛。如今农牧民不仅学会了用炮驱雹,在日喀则,有很多农牧民精通拖拉机、收割机等现代农机的操作,对种植技术、施肥量、用水量、病虫害防治了如指掌,说起科学种植、现代营销等头头是道。

  “自己不就是吃了不懂法的亏吗?”在听完“法律进万家”宣讲组的一场 “妇女权益法”讲座后,桑日县绒乡冲达村14组的德吉措姆恍然大悟。几年前,与她没有领过结婚证的“前夫”说离开就离开,一家的重担压在了她一人身上,苦了自己也苦了两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在冲达村,像德吉措姆一样没有领结婚证的妇女占80%左右。“我们这个民族过去基本上没有法律意识,如果遇到纠纷,大家会更愿意找亲戚朋友、德高望重的长辈,或寺庙的活佛来调解做工作。不要说进法院打官司,有的人甚至连律师事务所都不好意思进。只要诉讼,他们会觉得丢人,很没有面子,不管原告还是被告都会这样想。”西藏第一位女律师央金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民事案件、经济案件逐渐增加,更多的人开始愿意在法律框架下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西藏大部分农牧民没有任何金融意识:有钱不存银行,无钱也不借贷。农行仲巴县支行帕羊镇营业所刚建立时发现,当地群众根本不到银行存款,更没有贷款的想法。每年卖了牛羊后,牧民们就把现金、金银或塞在墙缝里,或埋在地下,等需要购买草料、牲畜时再从地下挖。有时记不清埋藏地点找不到了,他们就说钱财会走路,自己跑掉了。如今,西藏农牧民金融意识大幅增强。截至今年3月末,农行西藏分行贷款余额达114.21亿元,占全行涉农贷款的59.43%,覆盖全区90%以上的农牧户。目前,西藏已成为全国农户信用贷款覆盖率最高的地区。

  著名学者、现西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旦增伦珠感慨地说,西藏50年社会巨变,最大的变化是人的变化,最根本的变化也是人的变化,而变化的最大动力来自于人们对幸福的追求。

1 2 3 4 共4页

零容忍党员干部追求低级趣味

  趣味属于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选择,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关键是要管住自己,不但筑好“防火墙”,还要备好……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