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加强社科普及工作 提升公众人文素养
//www.workercn.cn2013-11-12来源:宁波日报
分享到:更多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城市人文素养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公众人文素养水平对一个城市发展而言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提升公众人文素养,不仅需要提高市民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更需要培育人们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社科普及工作在加强形势政策宣传教育、传播社科理论知识、弘扬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提升公众人文素养水平,必须大力重视和加强社科普及工作,构建起全市覆盖、全民受惠的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体系。

  加强社科普及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科普及作为宣传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发挥出对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改善文化民生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加强社科普及工作,是引导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需要。社科普及具有向全社会广泛传播健康的、积极的、先进的文明理念的重要功能。通过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人们解决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问题,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生活也日趋多样化,当前社会各种矛盾集中爆发、意识形态领域的碰撞和交锋异常激烈。面对这种新形势、新情况,必须通过社科普及这一重要途径,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武装人,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社科普及的引导功能还在于对新形势下党的方针、政策和成就作出权威生动、深入浅出的解读,并向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进行广泛的宣传和说明,这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人民群众继续推动改革开放的信心、继续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加强社科普及工作,是传播知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现实需要。社科普及的基础功能在于传播社科知识、培育科学精神。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是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构成要素,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传播社科知识和信息,尤其是那些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能够解疑释惑、服务群众,为广大群众提供学校教育之外的、既方便又实用的学习途径,较好地满足群众的求知欲望和多元化需求。同时,社科普及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进行知识的教育与普及,更在于它有利于人们培育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和增强科学精神。通过社科普及的广泛推进和深入开展,促进广大群众真正能运用哲学社会科学方法、精神、思想来武装和提升自己,一方面能有效提高创业创新中正确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引导人们形成热爱知识、崇尚真理、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人文精神,有效舒解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产生的种种疑虑和困惑,防止形形色色的愚昧迷信、反科学、伪科学甚至邪教乘虚而入,实现科学、文明发展的需要。

  加强社科普及工作,是丰富生活、切实改善文化民生的现实需要。社科普及工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改善民生,不仅仅局限于增加居民收入、提供丰富充足的物质产品和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还应包括在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幸福满足的生活感受等范畴全面追求更高水平。社科普及正是通过精神产品和文化产品的传播,缓解精神压力,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生活得更加充实快乐,身心更加健康富足,实现人民文化权利、改善城市文化民生。同时,社科普及在传承城市文化脉络、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方面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而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文化生活的品质。因此,社科普及是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优化城市精神文明风貌、改善城市文化民生的重要环节。

  正确把握社科普及工作的三个重要方向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轨阶段,呈现出矛盾凸显、形势复杂、思想多元的特征。在此背景下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公众人文素养,社科普及工作需要正确把握好三个重要方向。

  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社科普及工作的着力点要放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思想武器。当前,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迫切需要广大社科工作者肩负起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使命,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加贴近群众,更加深入人心。继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着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以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为核心,巩固壮大积极的主流舆论和健康向上的思想氛围。

  要把握准确的时代动向。社科普及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把握发展脉搏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进取。及时、准确、通俗地宣传阐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增强人民群众对大政方针和科学发展的认知感,提升参与度。正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关注时下广大干部群众的所思所想,正确回答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浅出地做好答疑解惑工作,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提高认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宣传普及社会科学各学科最新知识和理论成果,在提高公众社科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要满足群众的真实需求。社科普及工作面向全社会,尤其面向最广大的基层群众,必须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广大社科工作者要经常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在情感上亲近群众、在内容上靠近群众、在形式上贴近群众。推进社科普及基地的建设,既要把理论送到群众身边,又要搭建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平台,调动群众参与社科知识普及活动的热情。社科普及读物的创作和社科普及讲座等要更接地气、更通俗形象、更贴近群众生活和实践,坚持用群众熟悉的、喜爱的方式阐释和宣传科学理论,努力使抽象的理论变成言之有物的实在话、明白话,让群众喜欢听、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同时,由于社科普及的受众群体在文化程度、知识结构、职业特点、生活状况、年龄兴趣等方面都有着许多差异,必须对其进行群体、层次等划分,认真研究不同人群多样、复杂的实际需求和心理期待,针对不同对象群体提供不同的科普产品与服务。

  推进社科普及工作进一步创新发展

  随着时代变迁,宁波经济社会和文化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不断变化,社科普及工作必须开拓思路、积极应变,作出契合时代精神的调整与创新,更有力地推动宁波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繁荣发展,公众人文素养不断进步提升。

  有效聚合新力量。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社科资源的整合,把各学会和学术团体组织起来,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努力形成社科普及的整体合力。尤其是一些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而不参与或参与社科普及工作少的学会、团体,要在考察群众需求和学会(学术团体)自身资源、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创造使其尽快参与到社科普及工作中来的各种条件,促使其发挥作用、贡献力量;二是要深入挖掘和培育本地社科普及人才团队。倡导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知识精英,能够从科研机构和课堂里走出来,深入基层,走进工厂、走进社区、走进农村,和社会大众进行直接的对话和交流;三是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到社科普及工作中来,拓宽参与渠道、激发参与热情。通过政策引导、舆论宣传等多种手段为社科普及工作吸引到更多物力、财力等资源。

  主动开拓新形式。发动广大社科工作者乃至社会公众,群策群力,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思维,共同探索、创新和优化社科普及的形式。社科普及本身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需要认真调查研究和下工夫琢磨。倡导全体社科普及工作者深入探索和研究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的内在规律,在普及形式上下工夫,掌握传播规律、讲究传播艺术,使社科知识对公众而言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从社科普及的形式、载体和语言等多方面适应当前人们的浏览习惯和喜好,开发设计相应的社科普及读物、社科普及活动等,凸现其便利性、互动化、个性化。在做精、做优原有宁波社科讲坛、社科普及月等活动品牌基础上,探索更活泼更新型的活动模式,不断提高社科普及工作的知晓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进而形成群众喜闻乐见、活动越做越好的良性循环,成为城市文化生活持久而亮丽的风景。

  积极利用新媒体。依据信息社会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特点、顺应群众对新媒体的青睐和依赖,拓展传播渠道、不断创新载体,构建新型社科普及平台,社科普及才能有生命力、才能产生新亮点。随着新媒体时代,网络作为新型的社科普及平台已经逐步发挥了作用并得到肯定,今后要进一步重视网络社科普及的传播范围和工作力度,提升社科普及的数字化水平。利用网络开展和传播不同类型的社科普及讲座、论坛,积极组织不同兴趣的社科爱好者建立各种各样的网络群组,并加以正确引导。同时,微博、微信等已迅速崛起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和传播渠道之一,社科普及要加快以这些新媒体为依托推进工作,充分利用好它们草根性强、分享便捷的优势,并适应其内容精悍、实时互动的特点。此外,还可以积极利用公交车移动电视等适合当下生活形态的新型媒体,进一步拓展社科普及阵地、在潜移默化中努力培育和提升全民文化素养。

  (作者为市社科院副院长、市社科联副主席)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