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谈股论经-正文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重塑慈溪发展新优势
//www.workercn.cn2013-11-12来源:宁波日报
分享到:更多

  

  冲破种种藩篱,经受无数考验,慈溪实现了从农业县到现代化工业新城的历史性跨越,县域综合实力和经济基本竞争力均列全国前十强。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慈溪经济社会发展再次面临关键抉择:是固守原有的发展方式而逐渐丧失生机活力,还是抓住机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重塑发展新优势?这是时代发展对我们的重大考验,更是我们当前必须解决的最紧迫任务。

  优势成劣势: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之初,慈溪率先挣脱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率先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大办家庭工业,先行实施乡镇企业大改制,形成了千家万户办企业的特色优势。

  这是慈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在一无区位优势、二无资源优势、三无政策优势的不利情况下,慈溪依靠历届党委政府的因势利导、“放水养鱼”,依靠广大群众的自觉市场行为和“四千精神”,打造出了野火烧不尽的“草根经济”,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慈溪模式”,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从1980年到2012年,GDP增加了221倍,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增加了252倍,年均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85倍,年均增长15%;工业总产值从4.2亿元跃升到2843亿元,增加了666倍。可以说,没有当初家庭工业的蓬勃发展,就没有慈溪今天厚实的产业基础和在全国方阵中走在前列的地位,就不会涌现庞大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群体,也就不会出现每5户家庭中有1户经商办企业当老板的“民富”格局,其历史作用功不可没。

  时移势易,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兴科技的迅猛发展,过去我们引以为豪的先发优势正在不断弱化、丧失,甚至逐步衍变成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劣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发展集聚不够。民营企业遍地开花,全市有3.5万余家工业企业,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1156家、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55%。这种“多、小、散”的企业发展格局,在给老百姓带来创富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产业层次低、资源浪费大、市场过度竞争等问题,导致对高端人才、高新科技等创新要素的吸附能力不强,直接制约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二是产业竞争优势不强。以劳动密集型、中低端产品、贴牌加工为主的制造业,低成本、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三低”特征非常明显,总体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近年来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利润率在4%左右,低于全省和宁波市平均水平。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原材料价格、劳务成本、融资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原有的竞争优势在不断弱化。特别是过去自发形成的一些块状经济,因缺乏领军企业、知名品牌和创新创造,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生产能力基本处于同一平面,同质化竞争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影响了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层次提升;三是生态环境压力巨大。在家庭工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空间规划、产业政策、能耗环保等约束限制较少,许多企业就地生产、就地排放、就地污染,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尽管在后期发展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完善政策法规、严格控制排放、强化环境整治、推进“森林慈溪”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至今全市生态环境状况依然堪忧,地表水总体水质仍为重度污染,河网劣五类水体占比超过75%,城乡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提升难度大、压力重;四是城市承载力趋近饱和。土地、水、电、劳动力等要素供给矛盾日益凸显,难以支撑经济高速发展对资源要素的需求。仅以土地供应为例,近几年我市年度新增建设用地都在6000亩左右,而滩涂围垦资源越来越少。同时,100万户籍人口、100万外来人口的“双百万”压力引发的“劳动力阻滞效应”,致使城市环境容量和公共资源负荷逼近临界点,出现支撑发展的土地空间、能源水资源、城市承载力、生态环境等难以为继的局面。

  回溯改革开放以来慈溪的发展道路,其历史贡献和成就有目共睹。但在当今形势下,尚未实现转型升级的以“水平低、规模小、布局散”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和以“投入大、排放多、效益低”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最大“软肋”,进而影响了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也严重制约了“品质之城幸福家园”和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的实现。因此,我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改革与创新:

  全力打造慈溪经济升级版

  当前,慈溪面临的最大矛盾,就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和人民群众对品质生活幸福家园的追求之间的矛盾;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突破发展优势渐趋弱化的困境,在新的起点上重塑发展新优势,加快跻身经济社会发展全国县(市)第一方阵。慈溪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城市化中后期。今年,全市GDP将突破千亿大关、工业经济总量将超过3000亿元,具备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和条件。尤其在要素供给和环境约束的倒逼下,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正当其时。

  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当前的着力点在调整产业结构、推动自主创新,充分激活比较优势、核心优势和潜在优势,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扩总量、促增量、提质量”相结合,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自主创新占领科技制高点,以集约集聚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全力打造慈溪经济升级版。关键是努力实现“四大转变”:

  在发展动力上,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是发展的灵魂。要把创新驱动确立为我市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一要大力建设公共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加快技术转移转化、科技孵化、科技中介等公共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着力打造以“一区两园三中心”为核心的创新集聚区,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二要大力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扎实推进“三年三百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建设各类研发平台,重点培育一批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加快推动“慈溪制造”向“慈溪智造”、“慈溪创造”跨越;三要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深入实施“雏鹰计划”、“瞪羚计划”、“头雁计划”创新型企业梯队培植工程,引导企业开展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鼓励创投机构和社会资本投资创新型企业,培育壮大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四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围绕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加快政府自身转型,着力破除制约创新活力激发、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成果转化的各种制度性障碍,为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和“创新活力”。

  在发展质量上,加快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扎实推进布局集中化、发展集约化、生产生态化,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一要提升产业平台开发建设水平。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严格产业和项目准入,整合提升市镇两级工业园区,坚持“亩产论英雄”,提高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努力推动我市企业由分散到集聚、低效到高效转变,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要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突出扶优扶强导向,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和政策资源向创新型企业集中、向领军企业集聚。鼓励支持企业之间通过资本重组、技术联合、产业联盟、上市融资等实现优势互补、做大做强,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旗舰型大企业大集团;三要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效率。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开展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工作,探索建立有利于节约集约资源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着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四要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生态优先战略,更加注重生态效益,以水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坚决落实最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环保准入门槛和生态考核问责机制,加大对环境违法的综合惩处力度,提高GDP的绿色含量,促进我市生态环境根本改善。

  在发展路径上,加快由低端发展向高端发展转变。要坚决破除传统路径依赖惯性,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要优先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潜力大、成长快、附加值高,是区域经济的新增长点。当前,要重点培育发展汽车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等新兴产业,用好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力争早日形成几个具有较大规模、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的新兴产业集群;二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扎实推进腾笼换鸟、空间换地、机器换人、电商换市“四换”工程,深入实施专利、品牌、标准三大战略,鼓励企业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融合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促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三要铁腕淘汰落后产业。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以壮士断臂的决心、重拳出击的力度、快重准实的措施,坚决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产业;四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务会展、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创意经济、网络经济、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不断增强服务业的市场辐射力和竞争力。

  在发展支撑上,加快由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向高素质人才引领转变。人才是第一资源。高素质人才对于支撑产业发展、引领转型升级起着重要的主导和推动作用。一要大力集聚高层次人才。以建设“创业之城”和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上林英才”计划,大力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端创新创业团队,努力打造有区域特色的人才洼地,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二要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家。大力弘扬以“慈孝、包容、勤奋、诚信”为内涵的当代慈溪人共同价值观,实施创新型企业家、“创二代”培育工程,开展创新贡献企业评选和创业大赛,打造一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现代企业家队伍;三要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建立健全培养、引进、激励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努力建设一支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相适应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队;四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创新创业一揽子激励政策,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行动计划,深化作风效能建设,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宜居优美的生活环境,为人才创新创业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为慈溪市委书记)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