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重整山河看浙江
——写在“五水共治”全面展开之际
//www.workercn.cn2014-02-07来源:浙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春天的脚步声中,浙江“五水共治”这场重整山河的大战役全面展开。以全面治水为突破口,推进各项重大工作,这是一步让全局活起来的妙棋。

  春天来了。春天万物复苏,春天孕育机会,春天气象万千。

  历史年轮从未以如此飞驰的速度在转动。这是一个大改革、大发展、大变化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期待、充满激情、充满挑战的时代,是一个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的时代。

  工作千头万绪,抓“牛鼻子”是正确之道;事情轻重缓急,抓重中之重才能纲举目张;战役重大繁杂,抓突破口方能最终取胜。这些工作方法和规律,永远不会过时。

  省委已经确定,今年全面开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并以此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五水共治”,是对全局深思熟虑后作出的一个重大决策。

  抓治水,就是抓改革、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抓生态的突破口,是抓全局工作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是解决问题能一石多鸟的切入点。这,充分体现了决策者的一种领导智慧和治理能力。

  “五水共治”是全面治水,是重新修复浙江的江河湖溪,是倒逼转变浙江的经济结构,是重构建设浙江的生态环境。这场硬仗,事关当前,关乎子孙,功在千秋。

  重拳出击全面治水,是由浙江水环境的现状所决定的。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连半步退路都没有,唯有举全力迅速改变水环境,才不会背上“千古罪人”的骂声。

  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美,因水而兴。浙江是全国唯一两个字都带水的省份,是经典的江南水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浙江的山山水水孕育滋养着浙江人民,纯净美丽的江河湖溪为这一方人带来幸福生活和发展空间。

  3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给我们带来巨大发展和财富,也给水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多少条清澈见底的江河湖溪被污染,一波碧水成为浊流横溢,脏河黑河臭河随处可见,江南水乡竟然到处在寻觅可以游泳的河,平原水网甚至饮用水也时而会被污染。水资源更趋紧缺,洪水内涝时而发生。此情此景,百姓忍无可忍,政府退无可退,发展难以为继,社会无法承受。

  浙江水环境已经再也无法承载百姓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需,清丽的江南水乡再也承受不了污水横流的丑陋名声,我们这一代人再也不能承担祸害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罪名骂声。

  “五水共治”,全面治水,全力治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别无选择,唯有此举。省委、省政府已经作出强烈的、清晰的、具体的部署,路线图、时间表、任务分解、项目要求等都已交代得清清楚楚。不要看,不要等,更不能拖,只有一个字:“干!”苦干实干、快干大干,加快速度改变现状。

  还自然一江清流,还百姓一河碧波,才能无愧大自然对人类的丰厚馈赠,才能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

  水,泽被万物。水与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元素。水与美紧紧相连,水与人们生活品质须臾不离。

  还一江清流给自然,还一河碧波给百姓,天经地义,是最自然的事。水,是生态的魂,是环境的核,是自然的源。没有水,没有洁净的江河,何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自然?水,是人们的生命,是人们的依托,是人们的源头。人们不可能在污染的江河旁边长期地呼吸、生活、繁衍后代。

  全面治水,是老百姓反映最突出的意见,是老百姓最期盼解决的难题,是老百姓最急迫改变的现状。老百姓难以承受我们的江河湖溪变浊、变黑、变臭,这种锥心之痛逼迫我们政府毫无退路。背水一仗,义无反顾,只有向前向前再向前,像远古时代大禹治水那样,不获全胜,决不罢手。

  江水奔腾,河水清漪,湖水碧波,溪水潺潺,是大自然的原貌。诗人曾留下多少赞美诗篇,画家曾留下多少美丽画面,人们更是千百年来依偎江河湖溪生活栖息。如果有一天,人们只能守住几处饮用水,江河湖溪污染,经济发展和物质富裕还有什么意义?再说,水是相通的。江河湖溪污染,饮用水岂能洁净?经济岂能发展?社会岂能和谐?财富岂能积累?人们岂能生活?或许,每个人都应问问这个问题。

  抓住治水这个突破口,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这是很智慧、很管用的一招,等于对那些低小散和落后过剩污染产业釜底抽薪,多少年来推进缓慢的产业转型升级或许可以加快破题。

  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偏低,低小散产业偏多,能耗高污染大,不少产业呈现出过剩落后的状况。多年来,我们一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但进展缓慢。产品尚有市场空间,固然是这些产业不能很快退出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决定性的因素还是我们对这些产业容忍的环境一直比较宽松。为了追求GDP,为了财政收入,为了追求政绩,对一些污染产业和企业宽容度太大,手太软,不动真格。低小散和落后过剩产业退不出市场,转型升级只能是一句空喊的口号。

  问题在河里,根源在岸上。水污染主要源头在工业污染。治水先治企业污染。制造产业与水密不可分。顺着水这条线看产业,大凡污染水的产业都是低小散产业,都是属于淘汰的落后过剩污染产业,都是应该转型升级的对象。抓住治水这个突破口,凡是对水污染造成危害的企业都纳入整治范围,通过法律、行政、经济各种手段推动这些企业转型升级,否则就是停产关闭。这种釜底抽薪的办法很管用,要么转型升级,要么停产关闭。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全面治水,背后实质是推进转型升级。把治水作为一条标准、一把尺度、一个门槛,凡不符合者,一律按照时间表、标准要求坚决进行整治。如果说过去转型升级相对而言缺少一种外在的综合推动力,企业主观愿意程度较高。现在全面治水,转型升级就有了外在的巨大的推动力,不能再由企业内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假以时日,持之以恒,还江河清流之日,肯定是转型升级抵至新境之时。

  铭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真正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路子。

  全面治水,说到底是真正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全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符合世界各国发展规律。科学发展有很多标准,不能污染环境,不能牺牲环境代价来换取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一条原则和底线。

  在发展过程中,曾有人无数次告诫过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子。但现在回头看看,经济发展某些教训不会因为我们口头上喊喊就可以规避的,不少地方还是难以避免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再不能这样走下去了。

  治理水污染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但已无退路。治水,早抓事半功倍,晚抓事倍功半。早抓早主动,越晚越被动,越晚代价付出越大。

  在发展与自然环境辩证关系上,我们认识上确实有一个过程。当初,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后来,发展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们才认识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没有绿水青山是万万不行的。再后来,人们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只有认识和行动都达到这一境界,科学发展的路才算走得坚实。

  还自然绿水青山,给百姓金山银山,最终才能守住科学发展的底线。绿水青山总体上会带来金山银山,但两者之间并不能一律都自然画上等号。这种转化,需要智慧创新,需要不懈努力,需要政策引领。我们在全面全力治水的同时,还要让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百姓收入相向而行,才能最终守住绿水青山。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把发展与环境辩证关系认知提升到一个更高境界。全面治水,抓住这个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最终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山水林田湖真正成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走出一条广阔、坚实的科学发展的路子。这是自然之幸、社会之幸、人民之幸。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