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实践与思考-正文
构筑道德培育体系 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www.workercn.cn2014-02-18来源:宁波日报
分享到:更多

  

  邓晓东 郭长胜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意见》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新形势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全面部署,提供了基本遵循。《意见》在总结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指出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是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是思想道德领域的一次重大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人们物质财富不断丰足,但社会也出现了一些焦虑和浮躁,部分人失去方向感,找不到价值目标、实现途径与精神归宿。因此,党和政府在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繁重的同时,越来越突出地面临着精神和道德建设的任务。我市地处东南沿海开放前沿,经济活跃,开放度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一直十分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双驱动四治理”等重大部署,全策全力为建设“四好示范区”和实现“两个基本”的目标而拼搏奋斗。这一过程,既需要物质力量,更需要精神力量,需要清晰的价值坐标的指引,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支持。因此,积极贯彻《意见》精神,构筑道德培育体系,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社会力量,为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是我市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构建公民道德宣传教育体系

  知是行之始,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的是在增强认同、形成共识上下功夫,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主要是抓好“两教结合”与“六宣统筹”。两教结合即:国民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六宣统筹即:理论宣传、新闻宣传、社会宣传、文艺宣传、网络宣传、文明宣传相统筹形成宣传合力。

  要突出抓好学校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纳入国民教育内容,推动“三个倡导”基本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建立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长效机制。要注重发挥各类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党委中心组、市民道德讲堂、天一讲坛、市民学校、家长学校、各类社会大讲堂等教学内容,让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每个社会成员的学习工作中。要深化公民道德宣传活动,组织道德论坛、道德修身、日行一善、慈善捐赠等活动,引导公民参与社会道德实践活动,努力推进核心价值观进生活、见行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型媒体和社会媒介作用,把24字核心价值观内容讲清楚,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最大限度地唱响正气歌,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心灵的罗盘,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要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以民俗歌舞戏剧为载体,用讲故事的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要深入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宁波人等系列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活动之中,增强全社会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引导人们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

  二、构建我市道德荣誉体系

  社会健康发展需要正能量的引领和推动。经过前几年的探索,我市己初步建立起自下而上金字塔式的道德荣誉体系,即:广泛要求的做文明有礼的宁波人、双月一评宁波好人、每年一评最美宁波人、两年一评宁波市级道德模范共四级道德荣誉体系。目前,全市共106人当选“宁波好人”,29人登上中国好人榜,32人被评为宁波市道德模范,9人当选省级道德模范,6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结合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和构建覆盖更全面、导向更鲜明、结构更完备的道德荣誉体系,加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努力把盆景变成风景,把风景变为风尚。进一步丰富“争做文明有礼的宁波人”活动内涵,引导市民从言谈举止、公共场合、邻里相处、行路驾车、旅游观光、网上交流等各方面做到文明有礼,培育人人讲礼貌、处处见礼仪的社会环境。建立“宁波好人”推荐评选办法,把老百姓身边的日常善行义举推举出来,予以表彰,用老百姓身边的鲜活事例鼓舞人、激励人、引领人,营造人心向善、争当好人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最美宁波人”、宁波市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和礼遇机制,推动美德典型的评选表彰和礼遇规范化、制度化,营造好人好报、恩将德报、行善有报的社会风尚。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积极构建奖励诚信、约束失信工作机制,加大对遵德守礼、诚实守信的褒扬、对缺德失信言行惩戒力度,培育敬畏道德的社会心态,让人们不敢缺德、不敢失信。

  三、构建志愿服务制度化体系

  行善积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道德的践行需要危急时刻的壮举,但更多的是日常互帮互助的小义善行。健全完善志愿服务建设制度化,创建服务平台,推动人们日常善行向大规模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演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

  一是整合规范。按照就近服务、技能互补、区域管理原则,对全市志愿服务资源通过造册、编入站点(分队),配发标识、统筹指导,进行管辖权限梳理,统筹融合规范,实现志愿服务工作统一协调、高效节约、规范运作。二是完善制度。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服务记录、嘉许回馈、志愿者保险、社工带志愿者、党团员带头做志愿者等各项制度,用制度化实现常态化,努力把志愿服务工作打造成城市品牌。三是搭建平台。按照方便群众、按需服务、高效节约的原则,依托81890服务中心健全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机制,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活动项目有效对接。打牢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基础,深入开展邻里守望、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疾人志愿服务活动,依托志愿服务大篷车组织志愿服务队伍 和志愿者进社区开展活动。建立菜单式服务目录,通过志愿服务网站向全社会公布,供需求者选择,着力化解志愿服务供需不对称难题。四是褒奖激励。进一步完善我市志愿服务工作褒奖办法,探索建立以志愿服务对象、服务时间、服务内容和活动社会效益等为基准参考的志愿服务积分机制,将志愿服务活动量化,根据积分情况对志愿者给予精神褒奖和政策范围内的优待,激励全社会共同参加志愿服务。加强新闻媒体网络宣传和公益广告宣传,着力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

  四、构建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保障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有科学的机制予以保障。一是制度保障。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及各类规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其中,让“三个倡导”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引导人们积小成为大成,积小善为大德。二是活动保障。大力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大力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和重要节庆日、纪念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作用,广泛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三是组织保障。研究制订贯彻《意见》的实施办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领域。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全社会带好头。坚持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各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生动局面。

  (作者分别为市文明办副主任、副调研员)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